第015版:文艺副刊

古镇新堤的变迁

    □程康

    本文研究挖掘的是1937年,为办理新堤市居民土地登记这样一个事件而留存下来的一套原始档案。98洪水后,洪湖市为了加固长江堤防的需要,靠堤50米之内的建筑物均要拆除。郑氏老屋属拆迁范围,是月21日郑氏老屋被拆除。本文研究资料发现于老屋阁楼上一个小木盒内,包括一张“为办理新堤市土地登记告所有权人书”,一张“新堤市九号西段图”以及“土地所有权状”“申请书收据”和“登记费收据”,藏品保存良好,实在难得。为我们今天研究古镇新堤的历史,提供的宝贵的文史资料实物。

    新堤古镇有一条明代嘉清中期创筑的一道新堤,堤建成后,陆续有居民迁至沿堤定居,不久形成街市。故此,自有新堤,便有堤街。镇、街皆以堤命名,所以这条街初期叫堤街。因新堤的建成,截制住了茅江口的洪水,沿新堤长江泊岸的船只激增,堤街则是过往商客首选光临补给的好处去,从此,堤街生意兴隆,日趋繁华。沿新堤长江边建设的各类码头迅速发展起来,取代了红极一时的茅埠市镇,通过几代“新堤”人的努力,新堤很快就发展成为市镇,驰名于长江上下。这就是堤街形成的历史背景,她是新堤最古老的一条街,也是新堤历史最有代表性的一条街。

    今天的市民只知道她是一条街,很少有人知道她是明代嘉清中期创筑的一条江堤。今天的江堤是紧靠新堤而建的长江干堤,这条堤街早已失去了防汛的功能,但她是现存江堤的基础,专业的说法:“新堤变成了长江的内压堤了。”细心的市民可以观察到今天的沿江西路,高出中心城区好几米。

    从“新堤市九号西段图”上可以看出,地理方位为新堤中正街西段(因为这条街民国时叫中正街),东西有个伸出的一角,南面是长江堤基,北面有一小段堤基,中间是铁牛街。分布洪湖境内的铁牛有两个:一个在新堤城区东郊的长江干堤上(现在是城区水利工程队驻地附近)。1966年被移置于原新堤公园博物馆,后因建房施工埋入地下。另一个在界牌铁牛余码头的老江堤上,由于废堤坍塌,牛身已沉陷泥土中,唯头部露于地面上。

    清朝末,堤街以老闸为中心(老闸是新堤市的中轴线),不断向两翼发展,延伸达数里,并以老闸为界,分别称为东堤街和西堤街。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新堤警察局划分新堤市街区,改堤街为“中正街”。1949年为纪念新堤和平解放,易名解放街,50年代中期,为加固长江干堤,将老闸以东的堤街居民,全部拆迁至新建街,后叫赤卫西路。仅留老闸以西的这段路面了,即现今的沿江西路。

    堤街她位于新堤城区的西南边缘,南与长江干堤,北与赤卫西路成平行排列。西起赤卫西路(夹街头)、东抵沿河西路(大码头、建设街口)、民国时堤街全长825米,平均宽3米,一律为麻石板铺盖下水道的老式路面,南侧巷有上林家巷、艾家巷、舒家巷、郑家巷、朱家巷、万家巷、复兴路、下林家巷、仁寿巷、七房巷、兴荣码头、大码头等几条巷道与西河街相通,可达长江干堤。北侧有新堤子、复兴路、西轿巷、西后街、建设街等5条街道与之相交,可达赤卫西路。

    古镇新堤的民宅,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徽派建筑特点明显,白墙青瓦显得淡雅,住宅多座北朝南,窗小而少,多为木质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房,士绅富贾是四井口青瓦马头墙的深宅大院,即进大门为前厅,两则为耳房,接着是天井,两旁为厢房,过天井进正厅(堂屋),两边为正房,正厅后面为拖园子,商业客栈多傍水依堤建房,铺面在堤上,后屋在堤下,丰水季节上为房,下为水。俗称吊脚楼。

    笔者研究发现,这条街的发展轨迹:明清叫堤街,民国叫中正街,新中国叫解放街,现在叫沿江西路。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