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祖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创造的精神动力,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以信仰为旗、以真理为路,始终将涉及人口众多的“三农”问题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使农民实现从“一盘散沙”到“一个拳头”的跨越式发展。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到1994年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完成,再到2022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正是凭借坚强有力的信仰和坚如磐石的决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农民不仅改变了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也立足新阶段拉开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帷幕。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夯实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始终不变的追求和使命,用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增强了亿万贫困农村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前,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生产、互助合作、提供物资和现金的救济式扶贫,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1978年到1985年间,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1986年到2000年间,通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至2000年底农村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入21世纪,开展整村推进扶贫,贫困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明显改善,2012年底,农村贫困人口降至不到1亿。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2021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亿万农民生活实现质的飞跃,也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直面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困难挑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共产党以无畏气魄、昂扬斗志,完成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随后,又投入气势更加恢弘的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80多万人进村入户、跋山涉水,开展贫困识别,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户2948万个、贫困人口8962万;基本摸清了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贫困家底”首次实现到村到户到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和甄别调整,全国贫困识别准确率达到98%以上。 300多万第一书记在广阔的农村无私奉献,180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扶贫第一线,100多万个产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政策力度最大的扶贫举措。中国共产党人将自己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乃至生命奉献给了扶贫减贫、乡村振兴事业,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谱写了动人乐章。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践行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涵养不负人民的公德,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焦裕禄式的党员干部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使兰考“三害”得到有效治理,改变兰考贫困风貌。毛相林式的十大楷模为脱贫攻坚倾力奉献。毛相林时刻将人民牢记在心头,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在43年的坚守中宣战绝壁“抠”山路、开战贫穷闯出经济发展之路、进军产业端牢旅游饭碗,使山乡巨变,百姓富足。在中国共产党解决千年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千千万万个焦裕禄、毛相林式的好干部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心为民、求真务实、担当责任、奋力拼搏,确保了党的事业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 (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