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荆州宣讲

年轻干部要着力提升“四种修养”

    □梁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围绕年轻干部的培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应着力提升“理论修养、党性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这“四种修养”是年轻干部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是立心、立身、立德、立言之根本。

    理论修养是年轻干部的立心之本。“心”是内核,是政治理想、人生方向。北宋理学家张载曾提出,“欲事立,须是心立。”意思是坚定信心、信仰,则事无不成,否则,就会懈怠懒惰,难以成事。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年轻干部在理论上不清醒,思想上就会犯迷糊,政治上就会摇摆不定,行动上就会有偏差。因而,对年轻干部而言,理论修养就是铸魂以立心,这就要求年轻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学懂弄通做实,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醒、信念上坚定、理论上自信、行动上落实,才能熟练运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中明确方向、破解难题、化解风险。

    党性修养是年轻干部的立身之本。党性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的增加而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体现了党性修养的首要问题。因此,年轻干部必须加强党性修养,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醒地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断地锤炼党性、躬身实践,实现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道德修养是年轻干部的立德之本。道德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德”在选人用人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使得用人导向更加鲜明。年轻干部的良好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自我改造而形成的。年轻干部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就是要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明大德就是要对党忠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严公德就是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底无私天地宽,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守私德就是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方式,“吾日三省吾身”,注重家教家风家规建设,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管好身边人、身边事,坚持清廉为官、秉公用权,始终牢记立功先立德,做官先做人。

    文化修养是年轻干部的立言之本。文化修养是干部的智慧之源、道德之根,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思想水平、人格魅力和决策水平。因此,文化修养对党员干部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年轻干部最持久最深厚的本领,是年轻干部的立言、立行之本。一个有文化的党员干部体现在会说会写会做,即讲话有水平、文章有内涵、工作有思路。“讲话有水平”就是能做到“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研读,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胸怀,不断提升人格魅力;“文章有内涵”就是能做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报告、写文章能浑然天成、信手拈来,这就要求年轻干部加强先进文化的学习,形成海纳百川、博览群书的气度,不断提升思想内涵;“工作有思路”就是能做到“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做工作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创新突破、开拓进取,这就要求年轻干部要摒弃“老思想”“老观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固有思维、固有模式中跳出来,推陈出新,举一反三,不断尝试新方法去解难题、做实事,不断提升化危为机的“硬实力”。

    一个人的修养,是个人的精神长相,也是个人的内在涵养。对年轻干部而言,理论修养是核心要素,党性修养是刚性要求,道德修养是内涵品质,文化修养是底蕴涵养,这四种“修养”的提升必将有助于成长成才,有助于干事创业,有助力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作者单位:公安县委党校)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