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椒盐锅块,酒水……”“包面,牛肉面,烫面饺子……”“油果子,洋糖酥,水煎包子……”早起赶街的人们,从古镇对岸三五里的湖滩上,都能听得到余埠早市买卖的喧嚣和叫卖声。 天麻麻亮,湖滩上起了蒙蒙的雾,早市上起落叫卖的水音,透过水面会传得很远很远。腾起在古镇上空乳白色水气,写意古镇的神秘与万般妩媚。 太阳从东方升起,古镇青黛的颜色,瞬间会变得些许淡红。河边停泊的千杆桅帆,也抹上一袭嫣红。 内荆河从湖东百梓树流过,分成两股水道。南边称为大河,北边称为小河。大河南联白鹭湖,小河牵手四角湖。两股水流在丁三庙汇合继续东流。 古镇被河水环成了一座小岛,这是白鹭湖中较高的陆地。 01 位于监利市行政版图西北的余埠古镇,历史上素以商贾云集,码头兴盛,市井繁荣而享誉江监石潜毗邻地区,俗称“小汉口”。 解放后,这里曾是监利县(现为监利市)第二区区治所在地,监利县西北水运码头和商业重镇。 余埠明朝中叶开埠,早期以渔业和渔市闻名。因濒临内荆河北支与著名的白鹭湖,渔市在湖区周边为大。大宗渔产品销往湖南,四川,河南等省。 到了明朝末年,随着湖广首府从荆州迁入武昌。汉口到荆州至四川的航线,内荆河被首选为便捷的水道。 余埠集镇自始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南来北往的客人因白鹭湖的阻隔,加之湖匪猖獗,下午2点之后不能过湖,商船多在此靠岸歇憩。余埠商业从此买卖兴隆,人口逐年增多。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从明朝晚期到60年代初,余埠码头的兴旺,用这一句诗来形容,怎么都不为过。商贾到此带来了京广杂货,日用商品,本地渔产品,土特产再由其带出湖区。商业市场的兴旺,活跃了余埠古镇的经济。 余埠自有集市以来,监利县都在此设有建制机构。从明朝晚期至1958年秋,这里都是监利县辖下的建制乡镇。 1958年秋,区治东迁到了余埠区所辖的陈沱公社黄歇大队。黄歇口原系内荆河北支岸边一渡口。当时区委机关为啥要迁黄歇口呢,其用意和目的是怕新建的荒湖农场抢地盘。 因荒湖要到黄歇口设总场机关,而且荒湖近九成的面积由余埠区划入,若荒湖在黄歇设机关,余埠区北部会全部划入。这样,余埠区恐有撤并的可能。 本来在50年代,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区委及区直都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面对一大摊子事务,捊顺,形成制度都很艰难。况且迁入一个条件极差的小街,确实为难了干部职工。不说工作,仅干部职工办公、住房都成了问题。 02 1955年春,解放后湖北省头号水利工程——内荆河整治工程,即四湖总干渠疏挖正式开工建设。 1958年秋,四湖总干渠正式通水通航,位于江监潜三县市共管的浩渺白鹭湖,水位快速下降,日渐干涸。白鹭湖渔民无鱼可捕,设在余埠古镇上街的湖北省白鹭湖渔业管理局也已无事可管。 于是,省委决定撤销白鹭湖渔业管理局,同时于年底在余埠郭家台,设立省属白鹭湖农场。因余埠地方水域广大,省水产厅还在余埠丁家老设有省重点水产养殖基地。 这时尽管区委、区公所从余埠迁出,人口有所减少,但余埠古镇的居民较多,经济辐射能力依然强劲,市场依旧繁荣。 区委迁黄歇口,但黄歇口地方太小,暂借住在百姓房子里,简易办公。区直单位也只能陆续分时段搬迁。至1962年底,才从余埠迁完。 白鹭湖农场成立后,因郭家台后勤保障跟不上,人员往来、工作生活很不方便。农场党委便向省农垦厅和荆州地委写报告,要求场部迁入街镇。省厅和地委根据农场实际情况考量,批复同意划街镇一半给了农场。 这时的余埠古镇,上街有农场,下街有公社。两边都有工商业及相关单位布点,甚是热闹。 农场是个新单位,余埠区余埠公社是固有的老单位,在一个地方工作,自然有些摩擦。加之,农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农工社会关系复杂,矛盾日深。 03 1962年底,白鹭湖农场正式与潜江一县属农场合并,更名西大垸农场(后来恢复原名)。 农场迁走后,余埠古镇居民人口继续减少,人口从解放初期的5200多人减少到农场迁出时的不到4000人。 04 在湖乡监利,交通是以水运为主,水运的兴盛直接影响集镇的兴衰。四湖总干渠通航后,内荆河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华,繁荣不再。 余埠也和县内许多码头一样,水运功能开始退化。但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余埠内荆河北支,还是与四湖河联通的。 后来,区委为了拦截江陵、潜江等地上游客水,在余埠东港四湖河与内荆河交汇处,修了个节制闸,名东港南闸。 这个闸切断了余埠水运出口,阻隔了运输通道。货物运输只能在东港码头翻坝转运,给运输造成很大成本与不便。 四湖总干渠通水后,江陵、潜江客水快速下泄,客水通过老内荆河水量骤减。所以,东港南闸从建成,没有发挥过它功能性的作用。 后来,为解决河口地势高、便于河水下泄的问题,河口河床挖得很深。河堤两边河土堆得像小山,河道部门每隔几年还要疏浚一次,不然河口泥沙就会淤积,影响泄洪与航运。 05 建设一座集镇不容易,需要几十上百年,甚至几代人持续的建设与奋斗。 余埠古镇离我们渐渐远了,古镇原住民大都离开故土,散落于四海谋生。每年回来总要来到古镇街口,亲亲故乡的泥土,他们伤心的泪水里,有对故乡的万般不舍和无限依恋。 他们抚摸一下尚存的老墙,踏一踏、蹭一蹭街上还遗留的残缺青石;在高家大院四合院的天井里,遥看明清时的天空;听老人们讲讲古镇曾经繁华辉煌的历史过往。 余埠古镇走远了,留在了历史的风尘里。她繁华古朴的风貌,刻印在古镇人内心的深处,不曾泛黄…… (本文参考资料采自1989年版《湖北省农垦志》、2015年版《湖北省湖泊志》、2018年版《湖北省四湖工程志》、1994年版《监利县志》、2005年版《监利水利志》、1989年版《余埠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