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风雨下岗楼人间烟火情
——评张必林中篇小说《下岗楼轶事》

    □彭桂生

    近日,捧读了省作家张必林先生又一力作——共32章、4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下岗楼轶事》,以章回体形式出现,我仿佛看到了一部当地监利版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小说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让人不忍释卷,一口气看完。百看不厌,掩卷沉思,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小说题材虽然普通,但不落俗套。作者选择的是既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当中遇到的触撞和冲击,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又是身边眼前所熟悉的人和事,人间烟火气,柴米油盐茶,耳熟能详,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故事由一家倒闭企业的一栋在建职工集资宿舍楼(实为烂尾楼,风侵雨袭,千疮百孔,破败不堪,戏称“下岗楼”),10个职工住户自动集资整修为主线,抽丝剥茧,层层展开,反映了下岗工人的生活处境和心路历程,叙述了他们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连串生活琐事、囧事、难事和趣事,从而刻画出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处世方法和生存能力。一栋小楼房,感知大社会,洞观天下事,小中见大,知微见著,折射出人间有大爱,邻里有真情。

    小说人物虽然平凡,但形象丰满。情节生动,真实可信。如王少龙、雷胜文、刘浩、周光亮、胡长林等人,还有蔡冬萍、吴丽、李春霞、范月香、陈秀梅等家属,一个个性格迥异,神气活现,呼之欲出。在一场改革大潮席卷而来之时,大浪淘沙。有的自强不息,激流勇进,成为时代的骄子。有的消极沉沦,自甘坠落,成为社会的弃儿。物以天择,适者生存。下岗工人都面临经济拮据,生活窘迫;亲人生病、子女上学等严竣考验和生存危机,前者却能突破重围,寻找生路,南跑广州、西进四川、东下江浙、北至黄土高坡。到处打工、摆地摊、补鞋、拉车、开门店,受尽人间冷暖,吃尽生活苦头。还遭遇办事难、求人难、创业难,举步维艰,闯过一道道急流险滩,沟壑坎坷,才抵达胜利的彼岸。有的则喝酒耍酒疯,结果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文中反映的一种团结友善的力量是难能可贵的,10个住户东挪西借筹措集资款,还为困难户分摊负担,优先照顾雇请内部人员用工等,体现了一种团结合作、奉献友爱的精神。尤其是主人公王少龙牵头组织大家集资维修房屋,侠肝义胆、乐善好施、扶弱帮困,是文章核心人物。天道酬勤,最后他通过自学,取得中医函授大学文凭和行医资格证,老来领取了退休养老金,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身边的同事胡长林开餐馆成了小老板、刘浩因公残疾后恩爱如初、雷胜文车祸中幸免遇难、金胜国英年早逝,而贺耀宗因偷盗而身陷囹圄、周光亮另寻新欢而家庭破碎等,演绎出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确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小说语言朴实,通俗耐看,特色鲜明,诙谐幽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章标题都是采用本地歇后语,韵味十足。文中还引用了不少俏皮话,为文章增色不少,火候也掌握得恰到好处,似有插科打诨、画龙点睛之妙;并无画蛇添足,哗众取宠之感,很能吸引读者。仅举几例:如水煮驴皮胶——真难熬;像翻过来的榴皮——点子多;八月的黄瓜棚——空架子;石头狮子灌米汤——滴水不进;穿的鞋子露出脚后跟,还帕掉底子;孕妇想吃酸的,刚好走进杨梅林等等,妙语不绝,比比皆是,达到了言简意骇,雅俗共赏的奇异效果。通过此文不难看出作者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充足的知识储量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才有如此强大的操控驾驭文字的能力,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才使得小说跌宕起伏,收放自如。

    但有点遗憾的是小说对王少龙的描述着墨太少,略显单薄,可能作者惜墨如金或许其他顾虑,而没有纵深挖掘和展开。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

    (作者系监利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党员干部、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个人文学专集《兰桂生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