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书香荆州

思想的镜子
——《墨雨诗花》读后

    □陈白云

    父亲写的诗词,一如他的为人,透明真纯,简约清新,然淡中有厚味,浅中见深意。

    父亲陈宝初,丙辰初春加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辛勤耕耘教坛42年。他钟情诗联书画,新近出版的《墨雨诗花》,汇集了诗词联曲千余首(副),文论20余篇。分成绝律抟花、词曲拈花、莲池掇花、文园拾花、诗友酬花五个篇章,其主题内容涉及时代风云、人文历史、江山秀色、美丽乡村、凭吊纪念、诗友唱和等。书中还插入他自己所挥书法作品20多幅,这些作品或行云流水、豪放飘逸,或古朴典雅、中正遒劲,或秀朗方正、雄健洒脱,尺牍片幅之间,翰墨幽香之中,无不展现父亲独到的书法造诣,也反映出他对诗联书画境界的不懈追求。

    父亲读小学时,正是特殊时期,没有课本。当时教他的熊品镕老师就自编乡土教材,将农谚、农具、农事整理成册,油印后供他们诵读,学业没有荒废。每到麦收和秋收时节,他们都要支农,捡棉花、拾麦穗。有一次,熊老师布置作文,谈劳动感受,父亲以一句“一朵朵的棉花笑开了脸”获得熊老师的好评,并将此文在国庆校刊上展示,大大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此后,进入初中、高中,父亲一直在劳动中习文弄墨,受到过国学专家、诗词“一支笔”、书法老师们的一路点拨和谆谆教诲,受益良多,也进步不小。成为人民教师后,父亲自编校本教材《古诗读本》《新声对韵》,教书育人之余,他笔耕不辍,其诗联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词之友》《诗词百家》《诗词报》《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湖北诗词》等有影响力的报刊。

    父亲退休后,常在“咬文嚼字”中入睡,乐在其中,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况味。近几年,他研究传统诗词、楹联较多,一发而不可收。这本《墨雨诗花》题材丰富,意境宏阔,举凡海内外山川名胜、四时风景,以及友谊亲情与种种生活感悟,皆随时写就随地吟成,或抒发壮伟的抱负,或寄托清逸的情思,佳句联翩,气韵生动。

    《墨雨诗花》集中体现了父亲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诗词、爱教育的深沉情感与大我境界。发表过的和获过奖的诗词在这本集子中占有一定比例,他对这部分作品中的一些语句,一直在修改和润色。他说:“好的文字是改出来的。”他对待文学的这种认真、求实和虔诚的态度,着实令人感动。虽然经过苦心打磨,却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静下来读这些作品,时常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父亲致力于追求清词丽句,极力讲求“神、气、韵”。“喜望丰收景,红牛垄上行。禾苞吞肚里,满口吐金银”(《秋收(新声)》)辞采的张力缘于心底的明丽,气象的恢宏因于情怀的博大。“望”“吞”“吐”三字,境界全出矣。“天高秋月白,云淡雁声长”(《立秋》),初读此句,并无惊艳之感,然而,当你细细品味,“白”“长”二字,令“境界”又“全出矣”。可谓语言冲淡而精神劲键,大有王国维所言“无我之境”之情形。“拔节一声云外响”(《竹园春色》),寥寥七字,便给我们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时动时静、余韵无穷的“断肠春色”,景清而意远。《墨雨诗花》中的佳句还有不少,且各具风韵,各有千秋,譬如“水响犁耘翻秀浪”(《春种》),其自然宛若“幽人空山,过水采苹”;“一身汗水滋苗壮”(《夏忙》),其豪迈犹如“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碧桃张口吐银光”(《秋收》),其洗炼好似“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谈今说古饮村酒”(《冬藏》),其冲淡则如“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涧底潺潺水路幽”(《黄龙洞》),其疏野则犹“筑屋松下,脱帽看诗”;“农家树下一杯酒,满盏清香月入怀”(《暮归图》),其清雅则若“雾余山青,红杏在林”;等等,不胜枚举。

    《墨雨诗花》中《竹园诗画翠孔府夕阳红》《字里行间的家乡情怀》等序或诗评中,作者诗意丰沛,以深广的格局和境界,以数千字的精彩论述,评论了“老师”、友人的诗词特征:“家国情怀,人间大爱;热爱生活,意境深沉;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在谈诗词艺术的文章里,他或讲究精练含蓄,有声有色;或追求神韵盎然,有光有影;或阐释物我一体,有哲有理。无论是纵览历史文化或人物古迹,还是高山大海或一草一木,他都将自己心中蕴藏的丰盈的诗意一并激起波澜,将诗意之美与心中情怀相融相遇,化为笔下的意象和意境,使得诗词没有平俗之感。

    《墨雨诗花》语言晓畅而情怀深美,意境宏阔而风格清逸,活借比兴,犹信手拈来;妙用象征,而语浅意深。综观大部分诗词,情融于景,景融于情,“格高”而“意远”。父亲是一位勤于思考而不盲从的诗人,大力提倡自然清新的诗风。在谈及最近的诗词追求时,父亲说要重意境、抒真情、崇自然、求韵味、尚格调。应该说,父亲的求索方向,也正是中国有见识的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历来所倡导、重视和努力实践的,要像古代文化先哲那样,能够站在时代高峰,及时而杰出地导航文坛、引领诗路。

    父亲退休后,他想用写作留住时间、思想、诗意及文学人格。这里面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回顾自我,检视自我,反思自我,并进一步修炼自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