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江津笔会

长寿是人生美丽的风景

    □张永禄

    外公毛先祥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生于公元1919年11月18日,在江汉平原监利市分盐镇北剅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了105年之后,于2023年1月1日因病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外公的一生,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是创造了105岁的长寿奇迹,为我们树立了生命长度的标杆和晚年高质量生活的路标。外公长寿的秘密是什么呢?根据舅舅和母亲多年的观察,可能有这几条值得分享。

    良好的生活习惯。年轻时因工作关系,外公会偶尔抽烟和喝酒。60岁以后,就彻底把烟酒给戒了。于是,上茶馆成为他最大的爱好。外公一般是吃了早饭后,10点多到茶馆,下午4点左右,快要做晚饭时间就回去。在茶馆里,有合适的人,他一般打一点小牌,每次打2、3个小时。到90多岁后,他就安静地坐在茶馆里喝茶,更多时候是听录像里播放荆州花鼓戏。外公坐茶馆却不大爱喝茶叶水,基本是喝白开水,偶尔会加上几片绿茶叶。每次离开茶馆,都照例放一块或两块钱,所谓的茶钱。

    坚持锻炼身体。外公所谓的锻炼身体,就是坚持走路。因从村里的家到镇上茶馆,往返大约5公里,要走近2个小时。我的记忆里,外公似乎总是一个人走路,走得比较快,遇到熟人就寒暄几句,然后继续一个人走。这一走,就坚持了30多年。

    独特的饮食习惯。故乡监利市有在外喝早酒,吃早餐的习惯,但外公从不在外“过

    早”。最近30年来,外公有自己的“过早”方式,他每天早上起来,烧开水后,冲一个“蛋花子”(白开水兑生鲜鸡蛋),外公喜欢在蛋花里面加猪油和白糖。这种做法属于我们当地的“古法”,乡下重要的待客方式,小时候我们偶尔这么吃过。后来基本被“蛋酒”取代了,但外公继承了这种“过早”方式。正餐饮食上,外公倒没有特别之处,每餐一荤一素,偶尔有汤,家里人给他端送点荤菜,他就自己炒一个素菜,或烩一下卤菜。听在家乡镇上工作的表嫂讲,最近一些年来,外公对饮食没有忌口了,每次他们从餐馆买上几个熟菜给外公,他都很喜欢,特别爱吃牛肉。

    生活上自助自理。晚年的外公基本是一个人生活,没有保姆,家里人每天去看他一下,送点荤菜什么的。外公喜欢自己做饭、洗衣服和烧开水等。外公非常讲卫生,不仅自己的卧室和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爱洗澡,这在农村老人中似乎很“奇特”。天热时,他每天一洗,天冷是两天一洗。去世前的几天天气冷,大舅建议外公不洗澡,外公还有点生气,坚持洗澡。洗澡后,外公一般每两天换洗一次内衣。老人家的衣服多,喜欢买衣服,穿新衣服。这个冬天,他要舅舅陪他到镇上买了大几百块钱的冬衣。这些年,除了偶尔生病需要陪护外,外公基本上自己独自吃住,没有连累过家人,更没有长期卧床,需要后人们料理起居饮食。

    外公还喜欢理发,每个月要理发三次。今年回老家和大舅他们一起生活后,不方便去理发店理发了,小表弟买了一个自动推发器,每周来给他推理一次头发。外公说,要是一周不理发,他就觉得头上不舒服,眼睛好像也看不见东西了。

    多年来,外公一直坚持这些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位乡下百岁老人的生活哲学。综合起来,就成了他老人家长寿的奥秘吧。当然,外公长寿和舅舅们表哥表嫂们的孝顺分不开。他们每天都要看看他,嘘寒问暖,及时给他买上生活必需品,有好吃的总是想到他,隔三差五到餐馆里给他买个菜为外公加餐。每次外公身体有恙,舅舅和表哥他们及时送到镇上卫生院就诊。

    外公喜欢走路。在分盐镇这片土地上,走了一百多年。去年冬天来,为方便照顾外公,让外公从镇上搬回老家住了,但他老人家一直想到街上走一走,想到老街的茶馆看看热闹,但他不能像以前那样走那么远的路了。他就提出要学骑电瓶车,方便他上街上茶馆,听舅舅说起这个事,在外地工作的我们当时乐坏了,100多岁的老人家骑电瓶车,外公也真敢想。快80岁的大舅担心外公骑电瓶车的安全问题,又怕外公不开心,还专门花几天时间学会了开四轮电动车,然后带他上街逛逛,也开车陪他到周边走一走,看看家乡周边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想到快80岁的老舅,开着电动车载上100多岁的外公在故乡的乡村小路上慢悠悠地赏风景,我们就很开心,羡慕外公对自由和活动的执着。

    (张永禄,1975年生,湖北荆州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比较文学和文化理论研究博士后,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意写作、网络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化批评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