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一军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腌制的腊肉、腊鱼、香肠,晾晒的豆皮、阴米、苕皮子,火红的春联、大红的灯笼、除夕的“福”字,把欢乐、祥和、美丽的中国年点缀得年味十足、氛围更浓。 那些年,在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农村,到处可见老先生忙着写春联、送货郎忙着做生意、裁缝师傅忙着缝新衣……还有拍渔鼓筒子、打三棒鼓、说书的、唱戏的民间艺人走村串户的为“年”助兴;舞狮子、玩龙灯、划采莲船、玩猴把戏、皮影戏的班子隔三差五地在村子里轮流上演,真可谓人山人海、好戏连台、场场精彩!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点点滴滴、满满的回忆,我们曾经拥有! “年”,是吉祥、是幸福、是团圆的象征。过年,张灯结彩的春联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它既喜庆又雅致、既简洁又精美、既进入眼帘又沁人心脾。千百年来,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社会主义好比千年不老松,四化建设犹如万代幸福泉”“春风迎门楼高拔地起,改革开放腾飞中华魂”“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百花争艳同心共筑中国梦,万马奔腾山河锦绣新时代”……春联,蕴藏着不同年代特有的烙印,饱含着新时代浓浓的家国情怀。 写春联,感知“年”的气息。我的伯父马于璋大人是十里八乡为数不多的教书先生,他一手清秀的毛笔字人人称道。每次帮乡亲们写春联、换“家神”、写寿联,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打小就想学写毛笔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伯父的影响、熏陶和点拨下,悉心练笔终有成。这些年来,曾经过年时在村里、在学校、在军营、在驻村的地方,我书写的一幅幅春联让“家”更有了“年”的味道! 送春联,拉近“年”的距离。自2018年4月以来,我一直参与和见证着公安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工作,在美丽的“三袁”故里,我驻守的孟家溪镇南港村、埠河镇复兴场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几年,每当普天同庆、辞旧迎新的时候,无论顶着风、冒着雨、还是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都会很开心地将自己加班加点写好的春联和“福”字,一一送给我心心念念的曾经的贫困户,如今的脱贫户、监测户、特困供养户和部分一般农户手中。“年”近了,一副副春联、一个个“福”字,埋藏着一个个小小的“微心愿”和一个个满含期待的祝福,一下子让我们的心更暖、情更浓、缘更深…… 贴春联,彰显“年”的活力。这也是我最爱做的一件事情,因为贴春联是有讲究的,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而且一定要将上联贴在右手边,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般下联都是用律句等。我一边贴春联一边教村里的乡亲们如何认定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许多打工返乡的年轻人都说好有学问、好长知识,以文化人、文明乡风,那一刻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 如今,在我所帮扶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兴场“水清幽静闻鸟鸣,引渠入怀好风景;借问桃源今何在,北闸脚下复兴村”。要说春姑娘是春天的使者,那么春联传递的就是新年的祝福。楹联里的乡村,春联让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在一元复始的时候感受万象更新、勃勃生机;春联作为“年”的符号之一,在新时代传播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焕发出独有的魅力;春联是对五千年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让我们伴随平安、健康的中国年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起向未来! 冬日暖阳下,看着乡亲们门前火红的“春联”、大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城里乡村还有龙灯、狮子、采莲船、荆河戏、五虾闹鲇……不禁为古人将赶走“年”这一种凶兽,采取放鞭炮、穿红衣服、敲锣打鼓、贴红对联等方式演变成过年的习俗点赞! 走过风霜雪雨,期待春暖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