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荆州宣讲

聚焦优粮优产守好江汉平原粮仓

    □李庆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集中产区,我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2021年,全市粮食产量91.2亿斤,占全国7‰、全省16.5%,其中水稻产量76.4亿斤,占全国18‰、全省20.29%,为打造江汉平原粮仓、保障区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偏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农村青壮劳动力不足,加之不断攀升的种粮成本与持续低迷的粮价形成较大反差,以及近两年我市大部分地方先后遭受渍涝和干旱灾害,严重影响种粮效益和种粮主体积极性。建议:

    一是要提升优质粮食生产能力。学习江陵县先进经验,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实现优粮优产、优质优价。聚焦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粮食育种联合攻关机制,支持育种主体加强对再生稻等紧缺品种的选育。大力推广“油菜——中稻”“小麦——中稻”、水稻“一种两收”、双季稻、稻虾套作等“吨粮”绿色高效模式。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全面开展“三通一平”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力度。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建立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广泛推广智慧农机、北斗终端技术运用。紧扣关键农时、重点地区、主要作物,及时发布技术指导意见,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推广服务模式。

    二是要狠抓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层层压实粮食生产主体责任,严守“三条控制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政策、项目和资金保障,依托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打造一批“水稻+”“粮食+”生产样板,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持续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APP、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等新型技术。充分发挥减灾委、防汛抗旱指挥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等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会商沟通机制,及时分析研判灾情,科学指导农业种植防灾减灾。深化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持续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三是要加快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发挥农业产业基金帮扶作用,采取市场运作股权投资模式支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围绕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深入开展粮食品牌培育,加快推进“荆州大米”地理标志申报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从“卖资源”向“卖产品”“卖品牌”“卖技术”“卖文化”转变。组织参加农博会、农交会、食博会、粮油精品展销会等,借助各类主流媒体平台扩大粮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广公安县“三个合作社”发展经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稳定优质原料种植基地。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开展代耕代育代种、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粮食产业体系建设。

    (作者为市政协委员、湖北惠泽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