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荆州宣讲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推进荆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陈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第三次分配明确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并将道德层面的慈善公益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体自主自愿参与的以募集、捐赠等慈善公益方式进行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流动,是对社会困难群众无偿救助的慈善公益行为,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高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慈善总会推进助学行动、实施帮扶计划、开发慈善项目、注重宣传引导,全市公益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慈善氛围不浓、主体规模偏小、捐赠结构不优、组织能力不强、政策落实不力等,制约公益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建议:

    一是大力培育慈善组织。加快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工作,形成布局合理的现代慈善组织发展格局。加大慈善组织孵化力度,重点培育支持型、资助型慈善组织。扶持发展应急救援和扶贫救助的慈善组织,促进慈善资源高效配置,推动慈善行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类慈善组织,推动慈善组织与基层组织相融合。鼓励、支持社会公众通过捐款捐物、慈善消费和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诊、义赛等方式为困难群众奉献爱心。

    二是全力塑造项目品牌。持续开展助学、助医行动,建立完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慈善应急协调机制。推进“幸福家园”“医路同行”“童享阳光”“情满荆江”“冠名基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慈善受益面,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到慈善救助。鼓励全市慈善总会会员企业、系统组织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相对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结对,捐建慈善产业基地、造血增收基地,实现村、企、民携手共富。

    三是努力打造智慧平台。创新“互联网+慈善”模式,推动慈善组织和互联网企业申报建立网络公开募捐平台,鼓励慈善组织依法依规在网络募捐平台开设慈善网店。深化慈善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慈善服务“码上办”应用系统,优化再造慈善业务流程,打破业务壁垒,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高效服务、协同治理,引导慈善资源合理流动。加强数字技术与慈善事业深度融合,实现慈善领域全程追踪、智能分析,促进慈善事业可持续创新发展。

    四是着力完善相关政策。将市慈善总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落实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向上呼吁,尽快完善“慈善组织员工个人所得税减免、慈善组织社保缴费减免以及对慈善组织稳健性的投资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适应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加快培养慈善事业发展急需人才。加强慈善事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和劳动权益保护,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收入水平,更好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五是尽力创新治理机制。完善党建引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慈善事业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公开募捐、募捐款物使用和财务会计、享受税收优惠、使用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等事项的监督力度。严肃查处、打击非法募捐活动。建立健全激励表彰机制,做好“中华慈善奖”的评选推荐工作。开展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营造人人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市政协委员、市慈善总会秘书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