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礼荣 有青年朋友询问李南杰先生的事,且近年来先生仍于文坛艺苑颇有交谊;惜我近年来为疫情所囿,久已与先生断了联系,但思及多年前曾为先生写过一篇通讯,展布于兹,以飨同好—— 当年,省政协要编一部书《长江中游民间文化艺术》,曾指定要写若干人物,南杰先生赫然在列。我因供职报社,有关方面就让我接下这个任务。我与先生交往多年,他是指导我的先生、也是引领我的长者,自然对先生钦敬有加。可惜,文章写的时候,对篇幅有限制,到发表的时候,更是斧斫过半……好在现存部分尚可一阅,权且拋砖引玉,有待于来者续补。 ——2022.11.29.谨记 柚塑惊世耀中华 2002秋,为了扩大荆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荆州市政府在市群艺馆举办了一次“荆州市民俗艺术观摩展”活动。展出30多个品种、上百件民俗艺术精品,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赞扬。主持这次展览作品征集、陈列和展陈工作的,就是已退休的资深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国内享有盛名的民间文化艺术家李南杰先生。 李南杰,1935年出生在沙市一个中医师家庭里。他的母亲是当时较早接触西方教育的新女性,20多岁时就在学堂里任职,是一名专门教女学生的 教书先生,这在民国初年的教育界,是一件破天荒的新鲜事。 李南杰幼承庭训,在母亲的教育下,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基,加上多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使他对民俗艺术情有独钟。从市文联副主席岗位退下来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他毕生挚爱的民间艺术品的构思、制作和创新中来。由他所塑制成形的柚皮傩戏脸谱,一问世就引起了国内民间文化艺术界同行的连声喝彩,国内各大媒体记者闻名而至,都要采访这位荆楚柚皮刻塑的唯一传人。 柚子皮大家司空见惯,但就是在这最不起眼的柚子皮上,李南杰构建起他的民间艺术殿堂。 柚子皮看起来软绵绵,掰起来脆生生,似乎与造型艺术根本不搭界。可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心传口授,硬是创造出了被称之为“柚塑”或“柚雕”的工艺品种。 李南杰在孩童时期,就曾从老奶奶的针线簸子里见过柚塑作品,如八角形的线盒子、四方形的鞋样盆等。因年代久远,这种在荆楚大地上流传很久的造型艺术,已经失传多年。 在发掘过程中,李南杰通过长期摸索,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体会,创造性地糅合塑、刻、雕、镂等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使这种传统技艺在新时期又重放异彩。经过他精心研究打磨,柚子皮变成一件件造型古朴、形制奇特、经久耐存、典雅大方的艺术头面,装饰壁挂和实用器皿。由于这种“玩艺”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刚一向世,便被《南方周末》等报刊誉之以“中国一绝”的美称。 “万博城”里夸寰中 全国各大媒体对“柚塑”的宣传报道,使李南杰名声大噪。1992年,河北省南戴河万博文化城的老总王成君慕其大名,诚邀他前往位于渤海边的全国民俗艺术展览中心,与国内一流高手进行切磋和交流。 李南杰到了万博文化城,王成君和他数度深谈,为其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和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所折服,恳请他出山,为万博文化城主持“第二届全国民俗艺术展览会”。 作为群众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基层单位负责人,李南杰曾先后主持过40余次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展览,对这项工作驾轻就熟。经他全力运作,仅用了第一届展览三分之一的费用,在5000多平方米的展览大厅里,陈列出比第一届展览多一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艺术精品。 王成君许以重金酬谢李南杰,最后他分文未 取,倒是借助这个机会,将荆楚大地各种门类的民俗艺术品,布置了四个展厅,让独具楚地风情的民间民俗艺术如沔阳剪纸、洪湖贝雕、沙市汉绣、荆州竹刻,以及瓷刻画盘、石膏画匾、微雕与根艺等,在海内外观众面前,大大地火了一把!民俗艺术家如湛文心、熊建国、徐大鑫、熊学甫、王庆国、鲁怡洁等也由此成了名扬全国的人物。 此后,南戴河万博文化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李南杰被推选为秘书长,并继续主持了第三届民俗文化展览。 1994年,作为全国老摄影记者联谊会副主席的李南杰,参与策划、举办了《小平您好摄影展》,时值邓小平同志90华诞在即,影展刚一开展,西方各国驻京记者蜂拥而至。《人民日报》在头版醒目位置报道了这次活动。接着,该会又举办了“纪念毛泽东主席延辰100周年大型摄影展览”,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佳承佳艺启后世 李南杰于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工作,1958年被组织选送到北京文化学院群众文化研修班就读,毕业后回到沙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凡30多年,对荆州民间民俗文化的渊源与流变、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烂熟于胸。为了保护传承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几年来,他长年拎一个包,带一杯茶,挎上照相机,走村串户,远远近近地跑了一趟又一趟,寻访失传技艺、调查民间艺人,搜集并统计遗存在各处的传世文物。 2000年,李南杰发现现存于周梁玉桥一带的明万历年间的石雕牌坊有毁损的危险,当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提出抢救措施。市领导十分重视,当即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搬迁费用。在搬迁中,李南杰亲自主持加固、挖掘、清整、搬运等繁琐的工作,终于使那尊牌坊中雕刻精美、造型奇特的石雕构件,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我市挂彩泥塑工艺的唯一传人、市冷冻厂退休工人唐国钧年逾古稀,身体多病。李南杰为了避免这一民间工艺技术失传,自掏腰包备好用料,请唐国钧制作传统人物造型,刚做完“八仙”和“福禄寿”两组造型,唐国钧便一病不起。看到唐国钧留下的遗作,李南杰更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在有生之年,多为子孙后代保存一些前人传下来的绝活奇技,唯其如此,才能不辜负楚地先民代代传承的民间民俗工艺遗产,让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说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注:李南杰先生已于2023年元月28日因病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