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文学副刊

长江水 监利情

    □安频【题记】

    宋人李纲词云:“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我的家乡监利是一座临江古城。我与小城的情缘就如这滔滔江水,不可断绝。我在小城生活了几十年,见证了江堤由矮小泥泞变为坚固铁堤,荒滩改造成了绿化带、公园,参加了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年军民团结一致抗击洪魔的伟大事件,目睹了“东方之星”游轮沉没后的救助全过程,并撰写了很多相关报道,没有忘却监利外滩工厂企业、居民的搬迁,最值得欣慰的是家乡越来越繁荣,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增加。家乡与长江,相得益彰,长长久久。

    01

    长江的源头,在青藏高原腹地的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现在建成了景点,有人去看过,就是一汪浅浅的泉水。谁也未曾料到,就是这细细的水流,通过高原沼泽,穿过深山大谷,汇集众多支流,终于蔚为壮观,有如一条罗绮飘舞在锦绣大地上,万里长江张弛如弓,养育着两岸无数的生命。长江从远古走来,痴心不改守望到今天。

    正如古人所说:“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忧。”监利地处古云梦泽南端,地势低洼,自三国孙权在此设卡“监收鱼盐之利”以来,时时受到水患的威胁。我的父辈们经历的1954年特大洪水,几乎是一个惨痛的记忆,那时滔滔洪水淹没了无数的良田与房屋,高处的墩台上或堤坝上挤满了逃难的民众。自此之后,每年夏天父辈们必须上堤防汛。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不过,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1998年、1999年的特大洪水。当年连绵数月的降雨,使得河水暴涨,几乎要与堤坝持平。那时我在容城镇任职,接受命令前往新洲防汛,兼任某堤段指挥长,带领民工抗击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我们日夜监守在堤坝上,密切注视着汛情的变化。接着在那里搭建简易的窝棚,与民工们在一起住了一个多月。那里有夏天的酷热、蚊虫的叮咬、吃喝的困难,但大堤上人声鼎沸,民工们用肩膀、扁担挑土方上堤(加强巩固堤防,防止洪水漫过来),泥泞的道路边立着“人在堤在”的字样,激励大家去战斗。时不时路过一些解放军、武警官兵,奉上级之命,他们将要赶往前面出现管涌的地方。老百姓向他们行注目礼,致以敬意。随着数次洪峰过境,确认堤段安全,才回家休养。大堤守住了,军民团结坚守大堤的场景,令我感动不已……1999年夏天,洪水实在太大,上级下令炸开新洲围堤小垸泄洪,确保大堤安然无恙。我亲眼看着有关部门人员、军人安放炸药,炸开了小垸,才与其他人乘坐小船离开。可以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02

    灵秀的监利南临长江、右拥洪湖、西顾荆州、北望仙潜,高速交通便利,加上随岳高速公路、荆岳长江大桥连通湘鄂两省,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史料记载,监利在周朝称容城、秦朝称州陵,汉高祖将西南分为华容,华容因华丽的容城而得名。从三国时设监利开始,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宋朝分设玉沙,后并入监利)。

    品读长江,品味监利。近些年来,在监利出土了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在监利荒湖管理区,建有诗人屈原纪念馆。在华容古道,留下了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程集镇青石板上的古老车辙,令人回忆当年古镇的兴盛。何王庙长江故道旁,江豚时不时浮出水面,江边白鹭飞翔,河滩上芦苇青绿。雄峙江际的杨林山,山上古色古香的天妃庙,山下水中的凸起石,纵目远眺,湍急江流,像是一幅流动的壮美图画。天气晴朗时,从窑圻垴走过来,隐约可见对岸岳阳的塔市驿,雄峙江边,风景独异。说起窑圻垴,我还与之有一段渊源。1985年,我在秦场乡当乡长,在农民割了中谷后,根据上级的命令,带他们来这里挑土做堤。那时的堤很低,年年要加高,就像燕子衔泥一样。挑上土后,还用拖拉机轧,非要轧结实才行。那时候任务紧、标准严,农民们毫无保留地奉献了精力和汗水,吃了很多苦头。漫步在长江大堤上,我又回忆起了八十年代从半路堤到西门渊的一条长江带工业区,譬如化肥厂、磷肥厂、砖厂、造纸厂等等。为了不占用耕地,就建在了外滩上。上堤就可以看见,很壮观。这些企业在当时是本地的骄傲。在时代的大潮中,有的改制了,有的倒闭了。由于几年前,国家考虑到河床抬高,一旦大水漫灌,民居与一些厂房会被淹没。加上出于长江大保护的考量。于是下令长江沿岸的民房与企业都搬迁到堤内去。昔日的企业被拆迁,那时的大堤泥泞不堪,2000年后,国家下拨了款项,将堤坝外壁修成了水泥墙,固若金汤,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特别是西门渊那儿,本是一个水流急漩的弯道,政府将其填平,以免以后洪水危及大堤。西门渊被吹沙填平后,现在被建成了公园,成为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它地方亦修建了沿江绿化带,看上去,是一条漫长的沿江风景线……一江春水,千年多少悲欢。厚重的荆楚文化,带着长江的底色。

    母亲河长江,奔腾不息,哺育了监利的芸芸众生,也铸就了大江儿女坚忍不拔团结互助的品格。几年前的“东方之星”事件,体现了监利人的小城大爱精神,获得了全国人们的一致好评。抗洪抢险的事迹,展现了监利人民抵御洪水的决心与毅力。千年诗意,滔滔江水,丰盈多姿,万千气象,历史浮沉,人生起伏。观其波澜,寄以遐思,不舍昼夜的江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

    03

    如今监利的长江大堤内高楼林立,初具现代化的城市样貌,展现着时代的新风,当地经济与文化正在走向繁荣。无数人在这片热土上建设自己的家园。奔腾的长江水塑造了本地居民五彩斑斓的精神气质。有人说:“长江沿线不存在最好的城市,只存在更好的城市。”这个更好的城市便是我们各自的家园。

    于万古如斯的长江而言,人类所有的情感,所有业已发生、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均被滚滚长江水说尽了。生活在长江之边,生活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是沧海一粟,应该好好过生活。

    长江的胸襟、气度、包容,使我感悟到了人活着就要面对很多艰难险阻。长江的子孙必须要有自信,要敢于与坏的观念、坏的势力去搏斗。在长江面前,芸芸众生只是过眼烟云,但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描绘更加美丽的画卷。

    监利、仙桃附近流传着一句谚语:“监利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这样的洪涝灾害曾经让很多人倾家荡产、无家可归,好在经过人们的奋斗,这一切成为了历史,彻底根治了水患。长江被人们改造了,转祸为福。比如监利在江边建有三家水厂,供给几十万城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用水;比如航道运输、螺山泵站,涝时抽水注入长江或洪湖,旱时提取江水浇灌堤内的田野;如长期以来盛产鱼米虾、鳝鱼等产品,行销全国等等。我喜欢水天相接的芦苇林,时常会去弯曲而漫长的长江堤岸走走,看风吹水面层层的浪,看稻花翻滚,看闲人垂钓。还看货船、游轮,看落霞里归航的渔舟。出门一笑大江横,它开阔了我的视野,带我的心奔向诗和远方。岁月渐远,涛声依旧,长江依然在这里。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作权学会会员。)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