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爱明 狮子山头玉井寒,轩皇曾此炼金丹。一泓圣泽春溶碧,不似洿池水易干。 ——元·孔思明《狮山》 雄踞三江口下端、濒江而卧的狮子山,古称“忌置山”,高约59米,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其西北部主峰兀立隆起,东南部数峰低绵,活像一只昂首卧伏的雄狮,后人称之为狮子山。它与杨林山的狮子峰、对岸临湘的狮子山,以及华容的象山形状相似,朝向一致,古来一直流传着“三狮赶一象”的神话传说。 考古学家在狮子山及周边地区,发掘出远古猛犸象膝关节化石,以及多处史前人类遗址,出土许多文物、化石。经考证,早在五、六千年前,狮子山周围就有古人类活动,属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类型,是荆楚人文的发祥地。 狮子山虽不大,但地势险要,扼守葫芦口咽喉,为华南、华北军事要塞,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它守望着广袤中原大地的南大门,见证了史前人类社会的大跨越,历经了中华民族朝代更替、成亡兴衰的大转折。山中的古人文遗存、遗迹,是最好的佐证。 狮子山主峰的“轩井流霞”,是人文之祖轩辕黄帝炼丹遗址。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狮子山预伏兵马,将蚩尤围困,并登上江心山岛亲自擂鼓助威。现在狮子山外江中有一座小山岛,名叫“擂鼓台”,相传就是轩辕当年擂鼓之处。由于许多士兵、民畜受伤,黄帝亲自采药,在狮子山用轩辕剑掘井碎石炼丹,医治人畜,以救万民。狮子山石碑有记:“轩辕掘井取水,云霞自井出,后人名之‘轩井流霞’。” 关于“轩井”的另一种流传说法:轩辕黄帝统一中原后,南巡途中,被大江和云梦大泽所阻,在狮子山逗留,并在此掘井炼丹。井水呈殷红色,水漫石壁,映照万道霞光。井水长年不涸,且甘甜醇美,如饮流霞仙液,后人故称“轩井流霞”。 狮子山残碑曾有古人“题轩井”的诗句。古来,“轩井流霞”一直都有雕栏玉砌围护,正门是庄严的牌坊建筑。1938年日军侵占白螺矶后,为开采石料修建飞机场,炸坏了狮子山头,毁掉了轩井流霞千年古老建筑。1984年,白螺矶人民自行捐款,在遗址上重修了轩井流霞景点。 坐落在狮子山主峰南面的“望郢亭”,是为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而建。相传当年屈原被流放到楚国南疆,狮子山周围渔父田夫们闻说三闾大夫来此,箪食壶浆,用传统地方食品粽子热情款待。屈原自沉殉国后,渔父们采摘江边苇叶裹粽作祭品,抛江祭祀。尔后又在狮子山建亭,名曰“望郢亭”,长年祭飨。古望郢亭被近代战火所毁。1984年,狮子山周围民众自发捐资,在废墟上重建了望郢亭,属仿古寺庙形建筑。 位于狮子山尾部的“宗公古庙”,始建于南宋。是抗金名将岳飞为纪念恩师宗泽而修建的。宗公庙临江而立,经历代翻修,规模宏大。1938年底被日寇炮火炸毁,1987年,白螺矶民众捐资重修“宗公庙”。 自古雄关好用兵。狮子山扼守三江葫芦口,是长江中下游的一把锁钥,历代兵家东诛西伐、南征北战,常以此地为屯兵争战之所。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败走华容道。考古学家在狮子山及周边地区发掘出铜头箭镞和铁枪,经专家鉴定为东汉末年兵器。东汉末年,监利境内分属两个县治,东为州陵县,西北为华容县(县城在今周老嘴西北)。史料、文物和遗迹证明,狮子山是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起跑线。 东晋隆安二年(398)的“荆河垴之役”(故址在白螺镇荆红村),桓玄在狮子山设粮草转运站;南朝刘宋升明元年(477),荆州刺史沈攸之东下讨伐弑君另立的大将军萧道成,设中军帐于狮子山;南陈天康元年(566),湘州刺史华皎勾结北周,投奔西梁反陈,派主力进驻狮子山和杨林山;明末,李闯王在狮子山伏兵,与明朝大将左良玉鏖战;清末,张之洞总督两湖兵马,曾在狮子山设帐检阅水军;大革命时期,农军司令姜炳炎在这里设立红色海关,为湘鄂西苏区筹集了大量经费和物资。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白螺狮子山,派重兵驻守。在山南面修建了庞大的飞机场,山上和周围碉堡炮楼林立。凭狮子山的地理条件和机场飞机狂轰滥炸的强势,掌控了华南和中原地区的制空权。中国军民联合抗战,在狮子山与日寇展开了血与火的较量。军民多次破坏和攻打飞机场,摧毁敌机200多架,致使日军丧失了制空权。千万条热血生命,为抗战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 而今,狮子山上下游江面,公路、铁路桥梁有如长虹卧波,山前黄金水道运输繁忙,葫芦口天堑变通途,雄关要寨日益繁华。“狮子山公园”也已破土动工,拟复修、扩建山上古人文遗址,增设自然风光景点。到时,狮子山将成为人们朝圣、旅游、观光、休闲的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