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季湘 01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我长期以来喜欢收藏老物件,譬如各式各样的酒瓶子、不值钱的坛子罐子、很普通的石膏像等等。最近,清理杂物间的时候,又发现了旧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一大堆老物件。其中,黑白电视机曾陪我度过了十几年的时间,舍不得丢,留下来作为时代的见证,偶尔自己看看,亦是一种乐趣。 这台黑白电视机,忽而勾起了我昔日的农村记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已生产出了黑白电视机。那玩艺不用插电可用,能看样板戏、时事新闻,只要扭扭开关,打开频道,有很多电视台可以选择,谁家要是有一个黑白电视机,才叫过瘾呢!但是,那个年代的每个农村家庭几乎与黑白电视机无缘,因为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时候,哪里有钱去买电视机呢? 02 我们村出现首台黑白电视是在1982年。当时的村支书买了一台12寸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据说是公社里推广的第一批电视,购买后凭收据还有奖励补助。也就是说,原价200多元的黑白电视,实际上只需要花一半的钱。电视的形状是深灰外壳、正方形屏幕,式样朴素大方。第一次放播的消息传出后,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挤满了村支书的院子。书记叫人帮忙把电视搬到了禾场,放到了一张木桌上。有的端了凳子坐着,有的就站着看电视。人们像看西洋镜一样,兴趣盎然,饱了眼福,长了见识。很多小伙子都说:“这个好,有了钱一定买上一个。” 这台电视机让人们过足了瘾的时候是1983年。这一年,香港拍摄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在大陆各电视台播放,让亿万中国人趋之若鹜,当然很多农村人也成了“霍元甲的忠实粉丝”。从此,书记家的私人电视机变成了公用品,每到晚上,村子里的一些人们带上板凳去书记家看《霍元甲》。书记和妻子笑脸相迎,烧好茶水,招呼大家看电视。时间长了,书记家的电费交的多,老两口却没有一句埋怨话。紧接着,电视连续剧《陈真》又上映了,村里的一部分人们还是前往观看。一年后,有几个万元户,拿出手里的钱也买了黑白电视机,有人还买了14寸的,这才缓解了需求。 03 结婚的男女希望拥有的物件叫三转一响,其中就有一台电视机。譬如那一年大东结婚,买了三转一响。小孩子们看见了电视,叫着喊着、蹦着跳着,要求看节目。大东笑嘻嘻地插电接通信号,大家一看:画面清晰,声音婉转,质量很好。有了新电视,笑容几乎每天挂在他的脸上,附近的几个小孩子也回来蹭电视看看。那时候电视后有一根线连到外面,外面竖起一根竹竿,线牵到竿顶,顶上挂着一个四角铝架。一旦电视上出现满屏的雪花点,必须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出去扭动竹竿。杆顶的四角铝架跟着竹竿的扭动而转动,此时电视机的屏幕闪啊闪,忽然好了,电视剧画面出现了。屋内的人兴奋得很,一拍巴掌叫:“好了好了!” 几年后,我回到村里走亲访友,看见几乎家家都买上了电视机。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样式新颖、功能齐全的闭路电视、网络电视走进了每家每户。我的一个朋友说:“电视普及了,我却相反,看得少了。现在手机里的部分功能已经渐渐替代了电视。而且随时随地可以看电影、电视剧、短视频。而电视要扫码付费,或者加大更换诸多功能,令人生厌。”我觉得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任何人只能顺应、无法阻挡的潮流。 旧物更迭心意长,镌刻印记永难忘。不过,从文化记忆的角度来讲,对老一辈的人来说,黑白电视机,是时代的一个标记,反映了一代人的生活风貌,也是印在我心里永远不可消除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