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满江红》的家国情

    □季湘

    人的生活应该丰富一点,譬如有空去看看电影。电影这门艺术博大精深,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反映了导演的内涵、趣味。一部好的电影,使人回味无穷。

    不过,回忆亦是一种乐趣。我曾经走过很多夜路,黑夜的黑却没有“污染”我。我在那星光斑驳的夜晚,更加向往美好的生活。点点滴滴,很零碎,却是实实在在的心灵印记。

    我从小看过很多《岳飞抗金故事》等连环画,对岳飞是熟知的、敬仰的。杭州西湖边的岳王庙,曾先后两次前去瞻仰。岳飞精忠报国、驱除金贼,只是被皇帝忌惮,借秦桧的手除掉了他。千古之下,令人唏嘘不已。张艺谋新拍的电影《满江红》不是直接讲述岳飞的生平事迹,而是虚构了一个他死后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围绕着岳飞的词作《满江红》展开,浓浓的家国情怀,满满的正能量。接受这种浸染传统精华的电影艺术,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01

    走出电影院,电影里那一百多人齐声吟唱《满江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倘使没有去看这部电影,我便不会知晓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的幽暗历史,更不会对一首词做出深层次的解读。

    电影《满江红》延续着张艺谋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悯情怀。在他的几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里,贯穿着他的美学理念、独特认知。或许他知道欧洲古代的戏剧原则三一律:同一处地点,同一类人物,同一个时间。在整部电影里,他将宋、金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和报效国家的宏大叙事融合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院子里,于紧张氛围之外又夹杂着带刺的幽默,最后千回百转,揭露了真相。

    影片采用昏暗阴沉的滤镜,营造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故事从黎明时刻开始,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直到最后才露出了鲜红的底色。这红色也象征着张大等人赴死的壮烈,也呼应着《满江红》里的“红”字。剧中的配乐,广受网友好评,是韩红将豫剧、传统戏曲与现代化的电子音乐相糅合,配合剧情紧张有序地推进,同时唱词内容亦是对故事的一种补充。

    02

    文学可以克隆现实,电影何尝不可以呢?影片通过何立所说人尽皆有的“软肋”重提了人间的真情。各式人物一一登场,哪怕是坏人,在他的心底里亦有柔情、善念。这样就避免了人物的格式化,避免了非黑即白的拙劣电影理论。

    张艺谋擅长用细节讲故事,却避免直白叙事,而是处处留白,使故事更加紧凑、饱满。影片没有直接挑明交代孙均的后背是否也刻有“精忠报国”的字样,但对观众来说已不太重要了。这是因为当孙将军与全军将士背诵《满江红》时,心里已有“字”了;桃丫头的生与死,故事结尾含含糊糊没有说明,但她的形象告诉我们观众,家国大义需要传承,正义需要延续,这正是几千年来仁人志士奋斗的意义所在。

    03

    英国人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写道:“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前提必须是民众忘却了真正的历史。片中有一处容易被人的剧情——第一次审讯后,奸臣秦桧示意史官退下,“真正的审讯才刚刚开始”。秦桧隐瞒了真实的情况,但后人还是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了第二次审讯的结果,使其臭名远扬。众人通过舍生取义换来的词作《满江红》,彰显了无法篡改和抹去的历史的文学力量。正史没有记载孙均的拔刀出鞘,却记载了刀尖上的血;电影没有正面展示岳飞被杀的悲惨情景,岳家军却依然传承着“精忠报国”的家国大义。

    有人说:“这么多人舍命留下一首《满江红》,值吗?”我说:“值。”一把刀,只能杀掉一个秦桧;但一阕词,可以变成千千万万把刀,杀掉千千万万个同秦桧一样恶毒的人。

    中华民族曾多次在苦难中涅槃重生。自古以来,颜真卿、岳飞、文天祥等人,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理念,奏响了热血报国的最强音。卫国、卫民是所有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举动。《满江红》是短暂的,爱国的信仰精神却是永恒的。当国家平稳发展,我们努力工作;当国家和平崛起,我们自信而不骄傲;当国家陷入险境,我们勇于担当!岳飞的家国情,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信仰。

    04

    静静地坐在家里,仔细想想,原来这部电影还存在诸多文史硬伤。

    譬如,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岳飞死后的第六年,也就是绍兴十八年。剧中人物多次吟唱的的一首词,却是一百多年后的词作《一剪梅·舟过吴江》。此词由宋末著名词人蒋捷所创作。电影剧本应该在文史方面严谨细致,这是对文化艺术基本的尊重。

    被广大网友“吐槽”的还有电影海报《满江红》那首词的书法。据说是张艺谋专用书法家所写,或许不是科班出身,上面错舛百出,“满满的江湖书法的味道”!

    最后说一下“金文”。整部电影把金国的文字叫做“金文”。我认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金文”是说金属上的刻字,就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金国人先后用过女真大字、女真小字。剧中应该改为“女真文”才算正确。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