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传承创新 楚韵荆州

献身疆场,楚人崇武卫疆的精神写照

    □张卫平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诗歌为武器,在《国殇》中为奋勇抗秦而献身疆场的楚国将士泣血讴歌。有学者认为,这正是800多年里楚人崇武卫疆的精神写照!

    楚国尚武,首先体现在君主身体力行上。春秋时期楚国历任君主,如果不是夭亡或身体原因,均亲自带兵打仗。楚文王的父亲楚武王,明知死期将至仍坚持带兵出征,死于行军途中,其夫人邓曼在楚武出发前说:“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意思是君王此去即便身死,只要于军队无损,则是国家之福了。正如王生铁主编《楚文化概要》中所说的,“楚人的先民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地图生存,时间之长以数千年计。楚人在穷乡僻壤中顽强地求发展,时间之长以数百年计。由此,养成了楚人以民族利益为至重至上的心理,孕育了楚人炽烈而坚贞的爱国精神”。

    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了楚人的尚武卫疆的一个个精彩故事,而最为直观的则是,我们可以从荆州楚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兵器中找到答案。

    多年来,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发现,但凡楚墓,必出兵器,就连楚故都纪南城附近的普通百姓墓葬里,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剑。楚人的崇武,与爱国密不可分。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不崇武楚国就得不到发展,就争不来名分与地位。可以说,“崇武是楚人求生自强的武器,同时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一种昂扬慷慨的爱国情怀”。

    据《韩诗外传》《新序》记载,有天夜晚楚国国君熊渠在赶路时忽然发现,前面趴着一只斑斑斓猛虎。熊渠一见,惊出一身冷汗,急忙一箭射了过去,老虎被射中后一动也不动,他赶紧跑上前去一看,哪里是什么老虎,原来是块巨大的石头。熊渠射出去的箭连同箭镞与箭杆、箭翎居然全都射进到石头里了。

    《史记·龟策列传》更是高度评价了熊渠,甚至说就连射下过九个太阳的后羿也不如熊渠的射技高。

    这些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楚国能成为先秦时期的“泱泱大国”,与君王的尚武精神是分不开的。

    “楚国的统帅,如有覆军之败,虽贵为公子王孙,位至令尹、司马,也很少有诿过偷生的”(《楚文化概要》)。楚武王戎马一生,年过古稀时仍抱病出征伐随,不幸为国捐躯,因而谥之为“武”。武王的儿子楚文王,为了楚国启疆立业也和父亲一样,死于征战之中。

    据《左传》记载,楚文王战败后居然进不了自己王宫的宫门。那是前676年,巴人叛楚,袭击了楚国下辖的权县治所那处(在今湖北当阳与沙洋交界之处),从而引发了楚巴之战。第二年春天,楚文王亲率大军反击巴人,不料却在津(今枝江境内)这个地方吃了巴军的亏。当打了败仗的楚文王撤回郢都纪南城时,守卫宫门的“大阍”鬻拳居然挡在了门前,不准文王进宫。

    不仅如此,鬻拳还非常气愤的对着楚文王大声喊道:“楚军是无敌之军,楚王是常胜之王,没有听说过哪个打了败仗的人还能回城!”楚文王听了,无言以对,为了将功补过,便立即转身带领军队去攻打淮水上游的一个小国家——黄国。

    楚军一举击败黄国军队,楚文王在班师回国的路上,却在离郢都不远一个名为湫的地方(今湖北钟祥北)暴病而死。鬻拳在楚文王安葬完毕之后,也随即自尽谢罪。

    楚国君王打了败仗回来,守卫宫门的一个小官不但敢于不开城门,还敢当面对君王进行指责,可见崇武卫疆的精神已成为楚人的精神支柱。

    前699年,楚武王让自己的儿子、担任楚国最高行政长官“莫敖”的屈瑕,带兵去攻打罗国。由于屈瑕倨傲轻敌,导致楚军被罗、卢联军的夹击。屈瑕兵败后,无颜见君王与父老乡亲,便在逃到都城纪南城附近的荒谷时,自缢身亡,而屈瑕手下的众将领也觉得无脸去“见江东父老”,便自囚于附近的冶父,等候楚王的发落治罪。楚武王赶到此地,自己承担了罪责,他说“这是寡人的过错”,宽宥了将领们。

    屈瑕战败自缢,开创楚国统帅以死谢罪的先例。

    于是,我们看到,在楚、晋成濮之战中,楚军主帅子玉因骄狂轻敌而战败自杀。前632年,楚、晋城濮之战中,楚军主帅子玉因骄狂轻敌吃了败仗。当子玉率领败军撤退至申县附近的方城时,楚成王派来的使臣早就已经等在那里,使臣对子玉说:“军队打了败仗,主帅却能安然回来。申、息两县的子弟战死无数,大夫要是进方城去,怎么向申县和息县的父老交代呢?”子玉走到连谷这个地方,来不及等到楚成王的发落,就自缢而死。这时,楚成王又派了使者前来,要子玉、子西不要自尽,可惜晚了一步,子玉已经身亡,而子西因绳子断了而活了下来。而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军主帅子反因为阵前醉酒,误了军事而自杀。

    不仅如此,楚人把忠君爱国看得重于孝亲爱亲,每当国家遭受危难之际时更是如此。在楚怀王时期秦楚汉中之战中,楚国的高级将领为国献躯者多达70余人。

    据《说苑·立节篇》记载,楚惠王十年(前479年)时,白公胜作乱,大夫申鸣引兵攻打白公胜。白公胜知道他是一个大孝子,便把他的父亲捉来,胁迫他投降。申鸣说:“我接受楚王的俸禄,就得为楚国尽忠效能,今天我无法去做孝子,只能做忠臣。”说罢,依然战斗不止,他的父亲也因此遇害。申鸣灭了白公胜后,也因自己未能尽孝而自尽。而在前506年吴楚战争中,楚国年幼的国君楚昭王与母后孟嬴在城破之时表现了与楚国共存亡,誓死不投降的决心。

    “从迁徙至南方以来,楚人学会了拿起武器”“他们的尚武精神不断被强化,血液中流淌着想要搏杀的信号。为了有充足的食物果腹,为了有温暖的地方居住,他们一刻都不敢松懈”。

    正如新锐史学家王伟先生所言,楚人一刻也不敢松懈自己的斗志,他们时时刻都在提醒自己,“所有的富足都是暂时的,没有进取精神,迟早有一天会有灭国之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