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江津笔会

父亲好酒

    □张卫平

    父亲好酒!

    父亲从年轻时就好酒,但他对酒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性,上至“茅台”“五粮液”,下到散装的烧酒,可以说只要是酒就行。

    甚至,还在困难时期用医用酒精兑上水解过馋。父亲对下酒菜也没有什么高要求。一碟花生米或炒黄豆,就能解馋。不过,我一直以为,父亲的下酒菜就是他满肚子的故事,且故事的内容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得意时、倒霉中、落寞后。

    在我儿时的快乐时光里,父亲一高兴就会喝上个三五两,往往是边喝酒,边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故事。那时,父亲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常常工作忙完后,在家里小酌一杯。我印象中,年轻的“张书记”一喝酒就会成为“话痨”。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时,酒给父亲多彩的青春增添了无尽春色。酒桌上,我听得最多的,是父亲“过五关斩六将”的英武和京山机智人物“许苟山的故事”。每当父亲讲到精彩之处,就会拍案叫绝,大口干一杯酒!

    在父亲看来,饮酒不仅仅只是一种物质生活的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愉悦。酒如同一只快乐的精灵,钻进了父亲的心灵深处,让父亲其乐无穷,成为父亲快意人生的真实写照。那时的父亲,酒过三巡时,往往是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大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激情与豪迈!

    后来,这个“扁担倒下来都不知道是一”的文盲,经过扫盲后,居然雄心勃勃地想学高玉宝,写起了长篇小说。常常喝到高兴时,美滋滋地讲他构思中的长篇小说《城池风云》。遗憾的是,随着父亲政治生命在青春年华的“暂停”,这部我们期待中的长篇小说也就半路夭折了,只留下半部书稿一直压在箱底。

    后来,风华正茂的父亲遭遇了人生旅途中的“滑铁卢”,下放到生产队去“劳动改造”。古人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时,被誉为青年才俊的父亲,一时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只能躲在家里借酒消愁,以排解内心的失落与痛苦。

    于是,父亲的下酒菜就由励志故事变成了沉默无语的哀叹,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喝闷酒。那是父亲处在逆境和低谷时,心中有着太多的委屈与不甘,但却不愿流露出来,以免家人担心。有道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酒,虽然不能真正地消愁,却成为父亲宣泄内心情绪的窗口。一壶酒,二滴泪,满是痛苦与哀伤。

    也许,正是在酒的伴随下,父亲才艰难地熬过了那场浩劫,盼来了自己的“解放”。

    晚年,好酒的父亲不但嗜酒如命,同样也嗜烟如命。对此,母亲还给他编了段顺口溜:“一斤酒,两包烟,红中发财摸一天。”

    父亲在无尽的挫折中沉沦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便沉湎于烟酒和麻将了。老人家每天从早酒开始,哪怕只是一碗牛肉面也能喝上一大杯。比较正常的情况下,父亲一天要喝四餐,基本上是一天一瓶酒。而烟呢?一天只点三次火。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父亲对酒没有什么选择性,只要是酒就行。因为,每当我买了好酒去孝敬他时,他总是叫我不要再买这种瓶装酒。他说,瓶装酒既贵,喝了又容易上头。于是,我信以为真,就总是用塑料桶去打散装白酒。

    直到那年腊月,父亲对我说,今年团年就弄点好酒喝吧!后来我才回过味来,也许父亲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那装满廉价酒的肠胃,还想重温一下昔日的“辉煌”,这才有了喝“茅台”一说。

    只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在那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带着两瓶茅台酒回家“团年”时,意外却出现了。那天,父亲看到“茅台”上桌时,昏浊的眼睛一亮,闪过一道光。然而,颇有酒量的父亲在那天居然连一小杯“茅台”都没能喝完。

    我当时并不知道,一生爱酒嗜酒的人,一旦喝不进去酒了,日子就有可能走到尽头。结果,就在几天后正月初五的清晨,父亲带着无尽的遗憾与欣慰,悄悄地走了。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品尝了“茅台”后,父亲才走得那样平静。这让我想起了同样嗜酒如命的许世友将军,在将军弥留之际,家人将茅台酒抹了一点到他嘴唇上,将军竟然回光返照般地清醒过来。可见,酒是男人胆,酒是男人的精气神。

    综观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因为“倒霉”的时间太长,除了那身打了补丁的藏蓝色中山装和那本破旧的工作证,还能让人感受到昔日的辉煌。父亲喝起酒来,却如同一个老农,既不讲究酒的品质与价位,也不选择下酒菜,甚至有时宵夜时,几块饼干也能喝一餐。有时,母亲炸点鱼皮花生,就是父亲最好的下酒菜了,常被父亲装在小瓶子里藏起来,每次喝酒时就倒一点出来。

    记得有一次,老家的几个亲戚来看父亲,父亲居然就用一碟炒蚕豆和一盘点心,就陪他们大喝了一餐。因为对下酒菜的不满,喝醉了酒的亲戚在离开时,趁着醉意编了段顺口溜讽刺父亲,说的是“两把酒精酒,一酒杯圆豌豆,一盘洋丁果,还是手快,才抢了一个”。既说了酒不好,也吐槽了下酒菜之差。这个段子,一讲就是几十年。

    古有“汉书下酒”的典故,贫农出生的父亲,当然不会赶这个时髦,但晚年的父亲却常常用回忆来下酒。不过,父亲用自己人生故事下酒的对象,大多是他最疼爱的孙子。常常是边给孙子讲他当年的“英雄壮举”,边有滋有味地喝着酒,全然不管有没有什么下酒的菜。孙子故事听多了,先后写下了两篇文章——《爷爷是个老革命》《祝您生日快乐》,相继发表在《荆州日报》和《荆州晚报》上。结果,这两份刊登有孙子写自己故事的报纸,又成了父亲下酒的“菜”。

    父亲好酒!父亲的一生,总是与酒纠缠不清,他那饮酒时的样子,总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有味道。我想,这是因为父亲能用酒勾起一曲离愁、一腔乡怨。

    从父亲的酒里,我看到了父亲对激情岁月的自豪与回味、对世态炎凉的错愕与不解、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