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刘思楫 通讯员涂小妹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农忙时节,公安县毛家港镇塘咀村,农机在田间穿梭,除草、翻地、育苗、施肥、灌溉……一整套操作行云流水,高效省时。望着田间地头人勤春早的忙碌场景,年已七旬的秦长贵满面笑容。 “去年这个时候,我还要辛苦下地劳作。现在通过村里牵线搭桥,我们这些小农户的田地全部打包流转给合作社,实现机械化耕作,我也算是轻松了。”秦长贵口中的“牵线搭桥”,是公安县正在探索开展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居间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生产居间、资源居间、公共服务居间。“居间服务”就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提供居间媒介的中间服务行为,也称“中介服务”,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偿服务为中间媒介、高效链接农业农村需求侧与供给侧,充分挖潜集体资源经济效益,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实现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长效服务机制。 生产居间—— 农业经营实现“八统一” 塘咀村有村民2588人,土地面积5590亩,鱼池面积784亩,机动田面积221亩。自开展问题合同清理以来,村集体重新签订合同50份,在重新整合资产、资源基础上,组织开展生产居间服务,将326户村民的3950亩零散水田整体打包交付市场主体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八统一”,即统一绿色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配方施药、统一机械耕种、统一飞防管理、统一机械收割、统一打包销售,有效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和生产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 秦长贵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有9亩水田。近年来,由于年老体衰,他种田越来越感到“吃不消”。去年,通过村里的居间服务,他的9亩田全部交给市场主体经营,自己只是平常简单照看一下,年底就可获得可观收益。 “通过生产居间,集中生产资料与农业经营服务,不仅初步化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难题,而且有效提升农机使用率,达到农户、村集体、市场主体三方受益的效果。”塘咀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晋成表示。 资源居间—— 低产田变身“香饽饽” 生产居间重在服务于“耕种防收”,资源居间则是挖掘农村土地资源潜力。塘咀村通过开展资源居间服务,将农户零星耕地、闲置农房、闲置菜地等土地资源流转集并,小田变大田,以有偿服务形式对接市场主体,不仅解决闲置土地抛荒问题,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而且为村集体和农户带来收益。2022年,仅此一项,塘咀村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 值得称道的是,该村还利用闲置的厂房、学校成功招引电子厂、玩具厂、工艺品厂、板材厂等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落户。 企业落户,首当其冲的就是用工问题。刚好,塘咀村通过生产居间服务,把大量的劳动力从田间地头释放出来。于是,村集体顺势而为,接着开展劳务居间服务,将这些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安排进厂上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再次实现农户、村集体、市场主体的“三赢”。 “通过我们的服务对接,每年带动本村约200名村民就业,村民年收入可增加4万元。企业在我们的服务下,保障了生产线的高效运行,实现良性循环。”王晋成说。 同塘咀村一样,通过居间服务走上村强民富道路的还有毛家港镇神台湖村。神台湖村属湖区地貌,村里低湖田多,农户们的种田收益一直不理想,村集体收入只有不到15万元,在全镇排名常年垫底。 去年以来,借着高标准农田整理契机,村集体将这些不被人看好的田地全部进行平整,并通过居间服务将零散田地流转集并,形成整块田。以前的“低湖田”立马变成“香饽饽”。凭借土地资源优势,神台湖村以整村流转的形式与湖北红粮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红缨子高粱种植协议,为红粮公司提供土地4500亩,并一次性签订了7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70万元以上,村民年平增收1300元。 公共服务居间—— 老年人得偿“微心愿” 农村居间服务的开展,创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全面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不仅开辟农业增收渠道,更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走进塘咀村幸福食堂,诱人的饭菜香扑面而来。两名厨师不停忙碌,正在为十多位老人准备营养午餐。 临近中午,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老人们排队、打饭、就餐,秩序井然。大伙一边吃着荤素搭配的饭菜,一边聊着家常,其乐融融。 塘咀村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665人,占比25.7%。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日渐突出,成为该村发展的痛点与堵点。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村集体通过公共服务居间,组织成立“老年协会”,召集全村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老年代表等召开会议征求解决“老年食堂”问题的意见。 据介绍,经过多次方案修改、反馈,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完善、改造原老年服务中心,共建“幸福食堂”,包含厨房、食堂、老人休息室、老人娱乐室、阅览室等,让老人集中休闲、集中就餐,满足老年人“微心愿”。对于就餐资金问题,采取“三个一点”的方法:由参与老人自己出一点、村集体经济解决一点、乡贤捐赠一点。 “居间服务模式不仅让市场主体及农民尝到甜头,而且找到一条靠高效高质高能服务促进村强民富的新路子。”毛家港镇党委书记邱贤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