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频 人世如幻睁眼看,百人却有百种情。 我的父母去世很多年了。每到清明节,去老家给二老上坟,总要在坟前清理一下杂草,摆上水果、鲜花,再点燃香烛,焚烧纸钱,万分崇敬地跪拜。 田边地头的几种野花,依然开着,可是我的心境早已变了,不再是儿时过清明节的那种心境了。我起身后,站在父母的坟前泪流满面,想叫一声“爸爸、妈妈”,想和他们说一会儿话,却是不可能的了! 只有像我这一辈的人,才真真正正地明白,幽冥永隔,是如何的刺痛。天地无情、无语,消歇了一阵子的小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02 唐人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慎终追远,是为了缅怀亲人,同样亦是不忘来时的路。父母长眠在豌豆田里,那片田野长满了豌豆杆,曾是我玩耍的地方。在这里摘豌豆、挖花生,非常开心,留下了无数欢乐的笑声,永世难忘。如今却物是人非,回忆起来,唏嘘不已…… 小时侯,每到清明节,跟随父兄去上坟,看父亲在祖父、祖母的坟前摆上果品,燃香烛、烧纸钱,再对着长满荒草的坟茔跪拜。父亲叫我给从未见过面的祖先下跪,我懵懵懂懂地磕了几个头。起身后,站在田埂边,一边看父亲给坟茔除草、添土,一边瞅着路边的野桃花、杏花。突然河边有一只黑色的大鸟,飞了起来,我兴奋地喊着,叫他们看……那时侯的我,几乎感知不到清明是一个什么特殊的节日。也许路旁的草木花鸟,更让我的情绪高涨。但弹指一挥间,我也垂垂老矣。那份单纯早就无影无踪了。而生养我的地方,亦终将是我的归宿。 清明节,是一首凄美的歌谣,是一阙宁谧的小词,是一篇严肃的乡村故事,在人的心里弦歌不辍……我在清明节,忽然想起与父母相处的很多事情,有的时候是一个手电筒,有的时候是一块桂花糕,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冬夜的围炉夜话。我的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还是试图“打捞”那些“破碎”的往事,慰藉贫乏的心灵。 03 各处的人们在清明前后扫墓祭祀,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对传承家风、弘扬孝道的作用很大。清明文化,形成已将近两千多年,融入了人们的血脉之中,是一个家庭、民族、国家的精神信仰,应该永远传承下去。 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早已随风而去,让人不禁感叹:一个清明又一个清明,有多少生命啼哭而来,又有多少生命突然而去呢? 清明扫墓,最好带上小孩子,培养他们对先人的恭肃静默之情。在扫墓的时候,给孩子讲讲先人的事迹、长相、喜好,养成他们厚重的品质。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情感是要引导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很多传统的东西不应该被视为糟粕,而应视为民族精神里的引擎。 清明时节,人间最可珍惜。其实,又何必伤感。亲人虽逝去,却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记住亲人生前对自己的恩情。这样方能告慰亲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很多东西剥落了,但很多东西留下来了,这就是民俗的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