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专版

黄山谷荆州轶事四则

    □ 谢 葵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贬所。

    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合称“一祖三宗”;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书法亦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一、《塔记》贾祸

    黄庭坚曾两度旅次荆州。首次是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谪官涪州(今重庆涪陵)。二月至荆州,居承天寺(始建于东晋,原址在今行署、钟鼓楼一带,抗战期间被毁)月余。当时寺僧智珠拟建新塔,请他作记,他慨然允诺。

    三月四日,黄庭坚离荆,溯江入蜀,临行前致书知县曰:

    “庭坚再拜,道涂疲曳,不得附承动静。遂六十许日,处处阻雨雪,今乃至荆州尔。春气暄暖,即日不审体力何如?王事不至劳勤,颇得与僚友共文字之乐否?所差人极济,行李道上殊得力。荆州上峡,乘舟不大费而差安便。遂不须人,故遣回。明日登舟即行,方此阻远,临书增情,千万为道自重。谨勒手状,三月四日,庭坚再拜上。公蕴知县宣德执事。”

    这就是著名的《荆州帖》(又称《动静帖》,藏台北),帖中“荆州”二字,是他无意中留给我们的瑰宝,如果以其手书作为城市LOGO,极为典雅、权威、得体,足以为历史文化名城增色。在此谨献刍荛,希望有识者不弃葑菲。

    六年后,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月,黄庭坚从戎州(今四川宜宾)贬所召还,再次途经荆州。此时承天寺塔已竣工,于是他如约作文。转运判官陈举等人看到“作记者黄某,立记者马瑊”,也想附骥不朽,黄庭坚不允。陈举怀恨在心,上书朝廷,说他作《承天禅院塔记》“幸灾谤国”。

    其实,《塔记》只是说佛寺建筑劳民伤财,诬为“幸灾谤国”就太过分了。但是北宋中期,围绕熙丰变法(即“王安石变法”)产生新旧两派,势同水火。黄庭坚被列为旧党,也随着党争局势宦海浮沉。《宋史》本传称:“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五月十八日到达宜州,次年九月三十日去世,在宜州度过的16个月,是他生命的终点。

    二、诗咏水仙

    中国本无水仙,最早记载水仙的是唐代段公路(《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之子)《北户录》卷三“睡莲”条注释,孙光宪续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外国人)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如橘,摘之水器中,经年不萎。”

    宋元以降,歌咏水仙的诗词歌赋颇多,而写得最早、最多、最好当推黄庭坚。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冬,黄庭坚在荆州马中玉府中见到水仙盛开,当即题诗两首,其一云: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后来,刘帮直赠以一盆水仙,他大喜过望,又挥毫写道: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簪一枝。

    钱塘旧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林逋处士家。

    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他又赋诗云: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黄庭坚为何独喜水仙呢?张帮基《墨庄漫录》卷十载:

    “山谷在荆州时,邻居一女子闲静妍美,绰有态度,年方笄也。山谷殊叹惜之。其家盖闾阎细民。未几,嫁同里,而夫亦庸俗贫下,非其偶也。山谷因和荆南太守马中玉《水仙花》诗……盖有感而作。后数年此女生二子,其夫鬻于郡人田氏家。憔悴困顿,无复故态,然犹有余妍,乃以国香名之。”

    由此而知,山谷明写水仙,暗咏邻女。读他和马中玉诗的第二首就更明了: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从张帮基的记叙和此诗的感叹中,我们深感到山谷对邻女“流落困顿”的无限感慨和惋惜。而诗以花喻人、以人比花、人花交写,情切意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落寞失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山谷有咏花诗,皆托物以寓意……前人未之有也。”

    三、烹芋遗珍

    《红楼梦》第76回,大观园联句有“煮芋成新赏,撒盐是旧谣”。“煮芋”之典,出自黄氏。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黄庭坚贬谪六年之后,从戎州奉召回朝。途经荆州,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他煮芋而食,而且亲笔记下此事:

    “当阳张中叔,去年腊月寄山预来。留荆南久之。四月余乃到沙头,取视之,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弃。小儿辈请试,煮食之,乃大好。盖与发芽小豆同法,物理不可尽如此。今人论人材者,用其所知而轻弃人,可胜叹哉。”

    历经千年,手迹犹存,这就是珍若拱璧的《山预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预,即山药。友人送的山药存放过久,发芽了。“煮食之,乃大好”,于是他大发感慨。山谷暮年,人书俱老,这幅《山预帖》是其代表作。

    四、夜梦龙女

    《全宋词》有一首《荆州亭·帘卷曲栏独倚》,署名“吴城小龙女”。词曰:

    帘卷曲栏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数点雪花乱委,扑漉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北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载:

    “黄鲁直(黄庭坚)登荆州江亭,见柱间有此词,鲁直读之,凄然。不知何人所作。是夕,有女子绝艳,梦于鲁直曰:‘我家豫章吴城山,附客舟至此,堕水死,不得归,登江亭有感而作,不意公能识之。’鲁直惊寤,谓所亲曰:‘此必吴城小龙女也。’”

    此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沙鸥的自由和龙女的羁绊对比,通过联想和移情的手法,表现了她的无限伤感,勾起读者浪漫遐思。古人云:“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本词“言有尽而意无穷”,庶几近之。”

    近人陈栩、陈小蝶于《考正白香词谱》“荆州亭”词下云:“(黄)山谷欺人,乃伪托神仙,是犹《减兰》之伪托吕岩(洞宾),皆欲以取信于人,冀其传也。”意谓作者即黄庭坚本人。

    笔者所见略同。一是从写作时间、地点看,应是作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由迁谪地戎州内移,至荆州待命时作。同时还有《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二是从写作技法来看,景观疏朗空阔,行文洒脱,出手不凡。黄氏家乡义宁(今修水)正处“吴头楚尾”,此语为黄庭坚首创。三是黄氏性格旷达,不受绳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情理之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