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书香荆州

愿意做一株沉水植物
——易飞《植物学》赏析

    □ 李汉超

    大地辽阔,满眼望去,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人丁兴旺,好一派葱郁、蓬勃的景象。大地博爱,承载万物,恩泽万物,而万物都以各自的姿态、气息、神韵涵养着每一寸土地。单就植物王国来说,那是人类一个巨大的物质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藏,许多植物以它特有的品性进入文艺世界,释放出强大、蕴藉的精神力量。草的沉默与卑微,树的伫立与挺拔,莲的娇媚与高洁……文人雅士无不触目感怀,借景抒情。更有梅、兰、竹、菊,常能入诗入画,成为中国人抒怀明志的精神象征,其诗文画作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向植物们学习,向植物们致敬,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诗人易飞热爱植物,无意于去做一个植物学家,而是要主动进入植物的性灵世界,受到情感的触发与心灵的触动,从而发掘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诗歌《植物学》就是一首积攒人生智慧、表达人生境界的精美佳作——

    植物令人着迷/但我患有先天性近视/很多的植物在我眼里都是相似的/就像家乡的那些树那些草/它们陪了我大半生/我仍然无法准确地辨认/形色软件只能帮我/认出它们的命名/我能感觉它们的安静/不能分辨的是它们的形态/不像我认识的一些动物/擅长语言和表情/可以很快记住他们的特征/还可以快速成为朋友/但在动物和植物之间/我更愿意成为一株植物/无害、耐心、内向/看起来它们不善于交流/只在风起的时候相互致意/这正是我喜欢的方式/如果可以在水中生长/我愿意成为一株沉水植物/懒于展示/我的美与孤独/不浮现于这个尘世(选自《草堂》2021年第5期)

    全诗25行,没有分节,语言通俗易懂,主旨蕴含其中,一点也不复杂,四个层次清晰可见:植物令人着迷——植物喜欢安静——动物擅长语言和表情——我。诗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直接陈述自己的理由,毫不遮遮掩掩,足见诗人的旷达与坦诚。但这首诗为什么颇有质感和味道?因为它是诗意的呈现、艺术的表达,是结构性写作的成功例证,既有现代人文之精神,又有传统诗学之韵致。

    统观当前的诗歌写作,笔者以为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感觉化写作,灵感闪现,记录成诗;一类是语言化写作,注重意象,讲究修辞;一类是结构化写作,精巧别致,出奇制胜;一类是观念化写作,主张鲜明,自觉践行。这四类有时并不独立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特色,都有佳作,当然也都有不好的诗。何为结构化写作?结构化写作是指基于金字塔结构原理的结构化写作方式,比喻像搭积木一样搭建文章结构。它讲究“论、证、类、比”:“论”要结论先行,“证”要以上统下,“类”要归纳分组,“比”要逻辑递进,其目的是显示结构的魅力,从而提高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首诗深谙结构化写作之要义,既遵循“论证类比”之原则,又契合“起承转合”之方法,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先看“起”,也是“论”。诗的第1行“植物令人着迷”,率先亮明观点,像一棵树矗立在读者的眼前,引起读者的思考:植物为什么令人着迷、怎样令人着迷?“起”要起得明亮,“论”要论得耀眼。写作一首诗,找到第一句十分重要。易飞深有体会:“找到第一句,要命的第一句,确定叙述的格调,品格,以描述隐喻性场景,以利于情景式进入,使之呈现模糊性、开放性、包孕性和吞吐力,略带感伤和忧郁的诗意,成为张力的预设。”这是经验之谈,值得学习借鉴。

    再看“承”,也是“证”。从第2行到第9行,以上统下,分层推进。因为“我患有先天性近视”,所以“很多的植物在我眼里都是相似的”,以至“家乡的那些树那些草”虽然长相厮守,但“我仍然无法准确地辨认”它们;尽管借助现代“形色软件”,可以知道它们的“命名”,却无法分辨它们的“形态”;最为重要的是“我能感觉它们的安静”,眼不明但心里亮,它们“安静”得“令人着迷”。“承”要承得顺畅,“证”要证得恰当。

    三看“转”,也是“类”。从第10行到第19行,归纳分组,各述其由。与植物相比,诗人引出动物来比较,它们“擅长语言和表情”,鸟兽虫鱼,各有情态,特征鲜明,人类容易“记住”它们,它们也容易成为人类的“朋友”。与动物相比,诗人“更愿意成为一株植物”,因为植物“无害、耐心、内向”,它们“不善于交流”,但懂得“相互致意”,礼貌而默契,所以“喜欢”它们,并与它们为伍。“转”要转得自然,“类”要类得贴切。

    四看“合”,也是“比”。最后5行,逻辑递进,深化主旨。诗人运用假设,将植物从地上引入水中,“如果可以在水中生长/我愿意成为一株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的水生植物。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诗人为什么更愿意做一株“沉水植物”?因为它们“懒于展示”自己的“美与孤独”,气定神如,不争名夺利,不心浮气躁,“不浮现于这个尘世”。一个“懒”字,生动鲜活,极富语言的质感和表现力。“合”要合得完美,“比”要比得深邃。

    这样一首语言通达、诗意饱满、结构严谨而饱含情感与内蕴的精美之作,怎能不让读者大饱眼福、反复咀嚼呢?

    诗人易飞出生于长江之边的监利农村,童年、少年都是在故乡柘木桥度过的,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省城武汉工作与生活,先是武汉高校有影响的青年诗人,后写小说,现在是全球中文杂志单期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特别关注》的主编。2021年疫情期间,他突然萌生诗歌创作的兴趣,从小说重新回到诗歌,并一发而不可收,写出大量耐读的杂感诗歌和乡土诗歌。《植物学》以乡土为底色,以杂感为体悟,以一颗普通的纯真心灵和朴素的人文情怀来彰显诗人的人生智慧与精神境界。他善于学习,工作之余,大量研读大诗人和好诗歌,每周进行一次《易飞掰诗》,掰得准,掰得深,掰得透,深得诗人的认同和读者的喜爱。写出好诗,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毫不懈怠的行动,他认为“提供新鲜的审美感受和陌生化的表达方式,永远是一首好诗的前提”。他是这样说的,也正在这样努力去做。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人活在世上,苦也罢,乐也罢,最重要的是心,心中要有一泓清泉。”诗人易飞心中的乡土里潜藏着这泓清泉,在大都市滚滚红尘的背景之下,他毅然决然地踏上苍茫的精神还乡之路,就是要在十分熟悉而又相对脆弱的乡土里找到那一泓清泉,温润自己日渐焦渴难耐的心灵,抚慰自己日渐忐忑不安的灵魂。

    (易飞,湖北监利人。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专栏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无冕之王》《弥天大谎》《天上人间》《旷世》和非虚构文学作品《憨的智慧》《千湖新记》等300余万字。诗作入选各类选本,“易飞新闻小说”进入“辽沈热书”榜和红磨坊书屋畅销书之列。)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