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第1版) 长江北岸监利,饱满、鲜活的小龙虾每天从虾稻田中捕上来,送到交易市场,再“坐上”冷链车,源源不断“跳”上全国各地餐桌。 “虾稻共作”,稳粮增收。近年来,监利充分发挥低湖田多、水网密集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2022年,监利粮食总产量达到127.85万吨,稳居全省第一;小龙虾产量16.5万吨,稳居全国第一。 “稻田养虾的秘诀是什么?”监利人不假思索:“养好虾,必须先种好稻。” 朴实的话语,道出“虾稻共作”的内在生态逻辑: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为小龙虾提供了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生物肥,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虾与稻的品质都近乎天然。 保生态安全为先,实现守好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双赢,正是荆州千里沃野绿色发展的“农耕图”,也是推进长江大保护最生动的实践—— 荆州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双水双绿”生态种养模式,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1.04%,化肥农药亩均使用量连续7年实现负增长; 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基地20个,累计5020公顷; 打造一批地域优势明显的原生态农产品基地,形成了“荆州鱼糕”“荆州小龙虾”“公安葡萄”“洪湖莲藕”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重点打造优质稻米、淡水产品、油菜籽、畜禽4条优势产业链,农产品规上企业达到537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80亿元…… 荆州,在稻田里找到“生态密码”,正在生产线上持续植入“绿色基因”。 “投资绿色,值吗?” 中石化四机公司用持续10余年的绿色发展给出答案:以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从末端治理到源头管控,把节能减排嵌入生产流程,把绿色驱动融入制造过程,将绿色变成创造力、生产力。 “既要开发‘金山银山’,更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四机公司聚焦“电动革命”,推动压裂装备从柴油驱动向电驱动转变,研制出5000型电动压裂橇组,成功解决了压裂施工中功率提升难、运维成本高、节能环保受限等难题,为我国页岩油开发提供安全、绿色、高效保障。 今年3月24日,工信部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石化四机公司和湖北美的电冰箱、法雷奥、山鹰纸业同时摘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还有2家企业入选“绿色设计产品”名单。 以生产“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荆州积极引导企业推广应用新项目、新技术,降耗减排、提质增效,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 在荆州美的洗衣机工厂,上千台自动化机器代替工人走进车间,各个生产环节通过5G“无缝衔接”,每15秒就有一台洗衣机下线……今年2月,该工厂荣获GSMA全球移动大奖(GLOMO奖)“5G产业合作伙伴奖”,成为智能化工厂的典范。 技改,正深度推动“美的系”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美的荆州冰箱工厂被列入全球“灯塔工厂”,成为荆州首家、全省第二家全球“灯塔工厂”;美的楼宇科技荆州工厂成为国际认证低碳工厂,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蜕变。 汇达科技老厂区位于滩桥镇观音寺,距离长江不到1公里。2018年,投资4.7亿元,将工厂整体搬迁到荆州经开区绿色循环产业园,并淘汰低端产品双甘膦,新增高端产品四氨基联苯,广泛运用于航天航空领域。汇达科技一跃成为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淘汰落后产能,增添绿色动能。去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3.9%,增速全省第一,真金白银的“技改红利”加速释放,循环、低碳、绿色成为荆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按照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荆州加快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建设。 新动能 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这个春天,荆州招商“春季攻势”轮番上阵,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接连抢滩登陆。今年揽获的5个百亿元工业项目中,4个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含金量、含科量、含绿量高,战略性、引领性、带动性强。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迎来战略机遇期、加速突破期和重大窗口期。各地“群雄逐鹿”,使出浑身解数招大引强,荆州为何能站在风口上“领跑”? 一跨长江、两越黄河,作为国家“北煤南运”最长的煤炭运输战略大通道,浩吉铁路与长江在中部地区无缝衔接,江陵站成为浩吉铁路铁水联运的长江第一站,也是唯一一个交汇点。 黑金通道与黄金水道十字交汇,让荆州从“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开放前沿”,区位优势汇聚资源要素,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以“煤”为“媒”,随着华鲁恒升、湖北华电等一批投资过百亿元重大项目加速落地,江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将形成煤电港化四大发展板块。 松滋市临港工业园内,史丹利、云图控股两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正开足马力、大抓施工,将为荆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逐“绿”新赛道,澎湃新动能。聚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荆州将崛起一个现代化水平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千亿产业集群。 长江大保护的过程,也是提高发展质量、以新方式实现新发展的过程。 “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推动长江保护发展指明了方向。 招商引资,是推动增量崛起、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必由之路。荆州找准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深度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4611”现代产业体系。 以招商“一马当先”引领发展“万马奔腾”,“4611”现代产业体系立起“四梁八柱”。 预制产业“预制”未来。安井集团、中膳国际、麦金地集团、正大集团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推动农业产业链加快向预制菜领域延伸,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形成5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 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进发。充分发挥婴童装、苎麻、印染特色优势和针织独特优势,用好中国印染循环经济研发生产基地“金字招牌”,吸引富春染织等一批链主企业入驻,加快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汽车零部件产业破茧成蝶。凯迩必、伟速达、安波福、施坦达等一批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隐形冠军”布局;云图电池前驱体材料、苏州德加电解液等汽车产业链项目落户;恒隆、法雷奥竞逐新能源赛道,进一步释放“雁阵效应”。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方特东方神画、荆州园博园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持续引爆市场,荆州正改写湖北旅游版图,先后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纪南文旅区入选“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典型案例;成功举办首届楚文化节,楚文化已成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闪耀夺目光芒,赋能荆州高质量发展。 …… 一手抓产业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夯基蓄势;一手抓创新驱动,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以荆州科创大走廊、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两个创新策源中心建设为关键支撑,打造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 在内建设科创大走廊、在外布局“科创飞地”,古城荆州如凤凰展开“双翼”,振翅之间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菲利华、航天南湖、江瀚新材成为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首批入驻企业,形成研发在光谷、生产在荆州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结出科技硕果。 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5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46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5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1695家,居全省第4位。 另据信息显示,全省七成以上市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30%。其中,荆州达到40.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四月芳菲天,荆江两岸春潮涌动。母亲河长江,不断展露新的容颜,滋养沿线万物;新的5年,荆州仍需扛牢政治责任,绵绵用功,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绘就新时代“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