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时代新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作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紧扣“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的问题,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出了具体安排,经过近年来的生动实践取得了很好成效。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所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问题的积极响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使之成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大举措。在思想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农村群众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力量,他们对科学理论的了解与把握,直接关系到能否主动团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关系到能否以良好精神风貌投身到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当中。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农民的权利意识逐步觉醒,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追求利益最大化、思想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动摇现象也日渐尘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奉献精神。党的创新理论在农村的指导地位被“挤”了下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软”了下去。提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要任务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创新举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战略工程,发挥了新形势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有统筹协调作用,通过激活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乡镇村社之间资源流动的方式,达到服务群众的最佳效果。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的基本方式。《中宣部中央文明办2022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提出,县域内有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危帮困等8类常备队伍,以及若干具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通过贴近群众生产生活,针对性回应群众需求,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应群众之所盼,以精准的惠民服务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过程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另外,党员领导干部以志愿者身份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也拉近了党群关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必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里“物”的现代化主要指农业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公共服务现代化等,“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理想信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平等方面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在“物”的现代化方面成就瞩目,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但“人”的现代化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方面,农村娱乐活动低俗化、庸俗化,婚丧嫁娶攀比严重,邻里乡亲之间信任感减少,烧香拜佛求子求学多起来等,这些陈规陋习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在这些公共空间内营造起正能量教育氛围,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文明乡风,筑牢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同时,持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活动,宣传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移风易俗,让农民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享受精神大餐,在丰富的文化供给中获得精神滋养,乡村文明持续焕发新气象。 (文章摘录自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