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谢葵 提起王竹溪,知之者不多。但他有个学生却如雷贯耳,那就是杨振宁。他还有个外甥叫朱德熙,是汪曾祺的好友。汪曾祺《怀念德熙》中写道:“德熙原来是念物理系的,大学二年级,才转到中文系来。他的数学底子很好。这样,他才能和王竹溪先生合作,测定一件青铜器的容积。” 因为唱京剧,汪曾祺大一时就结识了物理系的朱德熙。王竹溪是朱德熙的舅舅,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任教,但他喜爱古文字学,经常到中文系旁听唐兰教授的课,朱德熙受其影响,也对古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大二以后,遂从物理系转读中文系,从唐兰先生研究文字学,从此走上治语言文字之路。后曾任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大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王竹溪(1911—1983年),名治淇,号竹溪,出生于“三袁故里”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王才俊和祖父王槐亭都是清末秀才,淇竹二字,取意于《诗经·国风·淇澳》中的“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句。 王竹溪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论。1938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任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时年27岁。他是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著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朱光亚、钱三强、钱伟长等都是他的学生。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62年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王竹溪在有序无序相变理论方面,对贝特的理论作了重要的推广和补充,在热力学方面,把普朗克二元溶液理论推广到多元溶液。他的遗著《新部首大字典》在1988年出版后,人们才知道他文理兼通,是汉字检索机器化方面的先驱。 王竹溪还曾于1960—196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二部六室主任,1978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198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79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出任《中国科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编辑委员会主任、主编。并曾为原子能出版社主审《物理学词典》。 最近,笔者在程道德编的《北大学者手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中发现一幅王竹溪手书《七言杂字》,这幅字是王竹溪1940年为妻子准备的识字材料。王竹溪是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他与夫人涂福玉(公安县杨家厂镇涂郭巷社区)是“指腹为婚”。1933年两人成婚时,涂福玉在农村,一字不识,而王竹溪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但他并未因此嫌弃这个文盲妻子。婚后仅7天,两人就分居六七年。直到1940年才在昆明团聚。王竹溪白天给学生授课,晚上就教妻子识字读书。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为了避开日寇轰炸,学校设在西北门外,教室是铁皮顶的屋,门窗没有玻璃。王住在东门外郊区,每月几十斤口粮都要亲自进城领取,然后背回家里。生活总是入不敷出,涂福玉只好挑花刺绣出卖,有时去工厂做小工,挣点钱以补贴家用。但王竹溪对教学和科研工作仍是兢兢业业,除了完成物理系教学任务外,还到工学院任课,并完成了有关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课题。据统计,从1934年到1948年这一时期内,他先后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上发了17篇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科学论文。 这幅字小楷精工,一丝不苟,而且每一句都加了序号,便于学习,是王竹溪与妻子伉俪情深的证明,同时也是一份珍贵的民俗史料,其中上世纪初江汉平原名物犹多,大多已鲜为人知,因此略加考释,以广流传。 全文如下: 京广杂货在街头,凭口说来多遗漏,提不起笔真可羞,字样何可不讲求?茶油麻油青棉油,又有黑白两桐油。木子进榨打木油,猪油又分肠板油。鳊白青鲤市上有,鲩鱼鲫鳡与泥鱿。鲶鱼黄沽花鱼头,蜷鳝虾子并金鳅。粗细茶叶买几篓,坡上山药水底藕,净花仙子有客收。青蓝白布锁丝扣,红扪京青冲白头。皮金花线与滚口。黄蜡白蜡青油蜡,木油蜡与牛油蜡。珠兰香片是好茶,川笋要用沸水发。葫芦茄子东南瓜,又有一种丝梢瓜。黑白糖甜胡椒辣,南粉木耳并黄花。枝圆瓜子做换茶,香纸鞭炮铺内拿。馓子柴笋买几把,酱油豆豉照单发。干粉吃醋与线麻,豆腐干子又豆渣。挂面饼子客吃茶,云片洋酥或堆沙。京果软枣共水麻,鸡骨寸金与锅巴。荤素月饼中秋拿,或是冰糖或洗沙。提篮砍肉买青菜,姜葱蒜苗又韭菜。茼蒿莴马扯根菜,又有家白萝卜菜。宅内无柴厂街买,或是煤炭或枯槐。桃梨柑柿堆满街,有本客人贩来卖。茶杯盅子大炉盆,锡瓦酒壶瓷器盘。 后有题跋: “这是湖北省公安县乡间流传的一本杂字,作为练习记账用的。一九四零年初曾经抄录一遍,改正了几个字。现在又重抄一遍,把原本错漏的第六句——又有黑白两桐油补上了。有些错字可能改得不恰当,也还有未改的。第十二一句的第一字原作‘豌’,本来不错,因为公安县把‘蚕豆’叫做‘豌豆’,把豌豆叫做“细豌子”;现在改为蚕豆,以避免误会。其它有方言特点的都没有改。一九五七年五月三十日王竹溪抄完记。” 王先生在17年后又重抄这段文字,固然是对当年艰难岁月的回顾,同时也寄托了他与妻子相濡以沫的情愫和对故土的深深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