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卫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诗人杨万里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一幅小暑时节由“无穷碧”的荷叶、“别样红”的荷花与农历六月初夏艳阳构成的红绿相间、精彩绝艳的生动画面。 “暑,热也”,暑字表示炎热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可见,热也分为大小。古人认为,小暑并非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只是开始进入伏天,故称之为小暑,这是二十四节气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 有人说,自然界的生灵是大地的观察者与预见者。正如《汉书·冀奉传》中所说:“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古人将小暑划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诗经·七月》里描述蟋蟀的字句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中所说的“八月”,就是小暑节气的农历六月,风中都带着热浪,大地不再有凉风,炎热的天气让蟋蟀离开了田野,躲到庭院墙角避暑热;老鹰避开热浪滚滚的大地,飞向清凉的高空之中。对于地处长江中游的荆楚大地而言,小暑时节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出梅与入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唐代文学家元稹《小暑六月节》中“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的诗句中深切地感受到。 农历六月,在我国恰处一年之半,是新谷成熟时节,也是大火星亮度最强的一个月。先秦时期,楚人都会在这时举行隆重的祭祖神兼火神祝融的节庆活动,祭祖、尝新、祈年、聚餐和歌舞联欢。据《楚国风俗志》记载,六月在楚国年节构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秦统一六国后,楚人的这一节日逐渐分化,融入到了三个节日之中,一是六月六节,二是伏日节庆,三是火把节。民俗专家还勾勒出楚人六月祭火神节的大致轮廓:六月“大火”处中之夜,在郊野燃起柴燎,隆重地祭祀祖神兼火神祝融。人们在田间搭棚(或设帷帐)表演巫歌巫舞,祭享田神和谷神,以祈求丰收。同时,将一部分待熟的谷物做成新饭,先荐祖先、神灵,然后依序尝新,仪式告毕,就饮酒狂欢,纵情歌舞。 “六月六”称之为“天赐节”,又叫回娘家节和虫王节。回娘家、晒衣物、求平安、吃黄鳝、尝新食,是小暑时节的民俗清单。相传,“六月初六”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荆州民间俗称“晒六月”。民谚说:“六月六,家家晒红绿。”这里的“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衣物。自古以来,荆州就有着在这一天“晒伏”的习俗,让衣物和书籍接受阳光的洗礼,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据说,小暑之日阳光好,衣物和书籍晒过后就不会生虫。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由于从六月初六开始进入夏闲,旧时妇女们也就开始纺纱、织布,准备过冬的衣料。 正如俗话所说,民以食为天。小暑时节,民间素有“吃三宝”的习俗,即黄鳝、蜜汁藕、绿豆芽。荆州名小吃糯米藕,源自古代的蜜汁藕,又名江米藕,色泽呈绛紫红,沙软香甜糯米糍连,荷香味浓。当然,荆州小暑时期最宜吃还是黄鳝。俗话说,“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黄鳝经过一个冬季的休养,到了小暑时期已是身肥体壮,是滋补味美的最佳食用时节,可做成多种佳肴美味。在荆州,最有名的经典名菜就是皮条鳝鱼,最为大众化的菜肴是各种各样的炒鳝丝,最具吃“技巧”的则是“盘鳝”了。盘鳝,是用小鳝鱼烹制而成,因鳝鱼烹饪后形成卷曲状而得名。对此,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还专门写有“盘鳝”一诗:“先生早擅屠龙学,袖有新硎不试刀。岁晚亦无鸡可割,庖蛙煎鳝荐松醪”。而民间流传吃盘鳝的口诀,则非常生动地告诉我们吃盘鳝的“技巧”。你看,“筷子夹住喉,咬断脊梁骨。慢慢往下撕,抛去肠和头。嘴里龙摆尾,连骨咽下喉”,既传神、形象、又非常实用。 “风动荷生香,但惜夏日长。”正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所说的,采莲是江南旧俗。当然,更是江汉平原旧俗。不少地方民间认为,六月六是荷花生日,是赏荷、采莲的好时节。据《荆州府志》里记载,“两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郢城菱三角而无刺,楚屈到所嗜即此,其米岁荒可以代粮。”《国语·楚语上》里也说,“屈到嗜芰”“祭我必以芰”。文中的芰,就是楚地盛产的“菱角”。《七国考》卷十四引明《一统志》中也说:“其湖产菱,肉厚味甘,楚平(王)常采之。”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楚故都纪南城南城垣水门遗址中发现了菱角,在一些楚汉墓葬里,也出土了不少菱角实物。可见,菱角确是当年楚人喜爱的食物。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城里写下的《采莲赋》中感受到,那首小赋从荷塘中的红莲开篇,生动描绘了一群少男少女在艳艳花海里嬉戏,采莲摘菱,杯酒传情的欢乐场景。时至今日,荆州人常常会在小暑时节邀三朋四友,荡一叶小舟,穿行于荷塘之中,采莲、摘菱、嬉戏,常常会呈现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让人不禁吟诵起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