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通讯员 赵爱华 周家贵 以前,荆州区弥市镇邱市小学数学教师余葛亮怎么也想不到,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教师肖华会来到邱市小学,与他面对面交流课堂教学。肖华不仅是湖北省专家库成员,也是荆州市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 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两所义务教育学校结成了一体化联合办学体,校际之间实现“管理联动、教学联通、教师联袂、文化联建、特色联创”。 锚定方向,融合型教联体笃实落地 “在城东分校区改扩建项目中,如何更好体现主校区的‘水品文化’,这是摆在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对于一体化联合办学带来的改变,荆州实验小学副校长、城东校区执行校长陈经尧深有感触。 城东校区即原草市中学,2017年率先“试水”,成为荆州实验小学的第一个分校区。 “我们和主校区一样,共享‘一个’课程实施方案、‘一张’教学进度安排表、‘一套’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自草市中学时期就在学校任教的刘世喜见证了整个改变过程,“现在,我们同步探索实施‘灵动课堂’教学改革,将好学校办到学生家门口。” 截至目前,以荆州实验小学为核心校区,融合型教联体已发展为“一校五区”(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城中校区、城东校区、城南校区、荆北校区、黄金堂校区),教学班123个,在校学生6347人。 校党委书记唐军介绍,学校对融合型教联体实行“线块”管理体系、“六同”发展模式和“八化”工作措施,实现“一校五区”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无障碍调配,人事、经费、教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实行一体化统筹管理,助推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据了解,2017年至2022年为复制阶段,重点将主校区办学思想、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等“全盘”复制到各分校区。2022年至2025年为创新阶段,在坚持“三个不变”的原则下,各分校区围绕各自特色,自主创新发展,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目标。 优质均衡,“一校五区”变身“一校八区” “听了发言,我们非常满意。现在学校和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成了‘一家人’,孩子们也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了……”在荆州区弥市镇邱市小学,三年级学生邹欣诺的爷爷邹昌华被邀请前来参加学校教联体揭牌仪式,他非常开心。 邱市小学位于弥市镇最西端,和松滋市接壤,位置偏僻,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在校学生224人,教师14人。现在学校与荆州实验小学“联姻”,让当地学生家长对学校发展有了更多期待。 “荆州实验小学教育体量大,在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上大有可为。”学校校长沈军表示,“学校按照全区统一决策部署,自觉承担起协作型教联体牵头学校的重任。与弥市镇3所学校‘联姻’后,在3年时间内,学校之间将探索开展规划治理一体协同、师资力量一体配置、教研教改一体开展、评价督导一体推进、环境生态一体营造等‘五个一体’建设。” 荆州实验小学将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重点围绕健全发展规划体系、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教师交流轮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推动教学教研、构建统一评价体系、推动育人环境改善、推动数字校园建设等八项重点工作,与弥市镇邱市小学、弥市小学、里甲口小学,在不打破原有学校各自人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项目化推进方式,实行文化联建、管理联体、学生联动、教学联通、教师联培,实现“愿景协同、机制协同、育人协同、教学协同、教师协同”。现在,“一校五区”变身“一校八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放大。 携手共进,构建教联体发展新格局 “我们非常希望和荆州实验小学无缝对接,高效协作。”弥市小学校长王庆表达了对协作型教联体的企盼。 “协作型教联体不能是一头热,只有两边联动,师生才能真正从中获益。”邱市小学校长蔡雨田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在揭牌仪式举行当天,荆州实验小学市级名师工作室的3位老师还分别参与了3所学校的语文、数学教研活动,拉开了校际教师交流的序幕。 “今后我们能和荆州实验小学的教师开展更多面对面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受益。”里甲口小学教师尚书印说。 受益的不只有老师,还有学校。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荆州实验小学副校长赵爱华介绍,“我们在抓好融合型教联体由复制向创新阶段转变的同时,成立协作型教联体工作专班办公室,下设行政服务、教师发展、教学服务、学生发展、后勤服务等五大职能中心。教联体之间还将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管服体系建构、育人特色打造、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工程,实现愿景协同、机制协同、育人协同、教学协同、教师协同,学校各方面跃上新台阶。” “我们着力从点上突破,就是为了发挥荆州实验小学的带动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令更多师生受益。”展望未来,唐军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