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晓林 如果问我哪本书阅读次数最多,那一定是鲁迅先生的《呐喊》了。 如今,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86个年头了。自从读书记事起,对于鲁迅先生都是万分的尊敬。且不说那些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单是一篇震耳欲聋的《呐喊》足以让人陷入沉思。 鲁迅先生的《呐喊》虽然只有12万字,几个篇章,但是文中每一段话,每一个文字都是精华,不仅揭露了当时人性的丑恶,试图唤醒人们的良知;对当下社会而言,也是字字珠玑、如敲脊骨,令人惊叹。 从作品整体来看,鲁迅先生的《呐喊》虽然每个主题都是类似的,但是却赋予每个底层人物不同的性格,从面貌、语言、衣着、动态等各个方面深入刻画,入木三分:有入选高中课文、身穿“长衫”的孔乙己,有被生活折磨发疯的祥林嫂,有被意外斩首的夏雨等等,每个人可怜地、脆弱地活着。 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也是旧社会的“残余”,对于生活,对于当下,同样的无可奈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八个字,是鲁迅先生悲悯而又愤怒地概括着当时的“我们”。 面对《呐喊》自序中:“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幼年家道中落,为父亲求药,也不受待见,尤其是那“高高”的柜台,让人敬畏,当铺小二“轻蔑”的眼神,更让幼年的鲁迅留下了痛恶印象。最终,鲁迅父亲在庸医的治疗下,痛苦地失去生命,或许这就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吧? 读鲁迅先生的《呐喊》,我的心情是万分沉重的,字里行间,虽有晦涩难懂的部分,却都是不宜忽略的“伤痛揭露”。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他们”自欺欺人,麻木不仁,愚昧且无知,充满奴性…… 如果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作品逐渐地被移出教材,是失望还是彷徨?或者是点上一根烟,徐徐思考?又或者是继续发出呐喊——我们以不肯脱去“长衫”的孔乙己为例。在小说里,孔乙己是酒店内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又站着喝酒的人。站着喝酒,是因为穷困潦倒,穿着破烂的长衫,是因为放不下读书人最后的体面。但是,他当真是不肯脱掉长衫吗?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有着读书梦,长衫并没有错,他也没有错。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长衫”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是家族的门面,是寒窗苦读十余年的证明,却也是我们下不来的高台,无法低头的栅栏…… 如今,大学生是否穿着“长衫”并不是重点,而是,当下的社会环境,是否容得下大学生继续穿着长衫,是否给了大学生脱去长衫的体面与承接?外卖员、猪肉贩、夜市小摊贩、泥瓦匠……每个行业都有他们疲惫的身影,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从早到晚,无可奈何。 我想,在大学生看来,脱去长衫,并没有什么不可,但是脱去了长衫,是否能改变当下的窘迫境地?如果不能,长衫是他们最后的“遮羞布”,最后的体面。这些辛酸苦辣,又有多少人在乎呢?又该如何改变呢?鲁迅先生正是用这些文字、这些人物来呐喊,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尖刀,试图刺痛这个社会,刺痛当下的人们,让人痛苦且清醒。 如今,社会在进步,生活在逐渐向好,孔乙己的长衫也变得五颜六色,《呐喊》的岁月逐渐离我们远去,但声音却久久回荡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