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文化荆州

现代戏剧先驱余上沅

    □谢葵

    2023年4月8日,沙市籍影星曾黎、袁泉回荆参加楚文化节活动,引起轰动。鲜为人知的是,她们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创办者之一也是沙市人。

    1935年,中国第一所戏剧高等学府——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南京成立。剧专名师荟萃、人才辈出,曹禺、洪琛、张骏祥等著名戏剧家都曾在此执教;谢晋、凌子风、陈怀凯(陈凯歌之父)等大师在这里成才。新中国成立后,剧专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合并组成中央戏剧学院。剧专的主要创办者余上沅是沙市人,他任校长达14年之久。

    但与“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剧作家、翻译家、导演”的身份不匹配的是,余上沅研究显得很是冷清,他几乎是一位被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遗忘的人物。既便在少量的研究论著里,对其剧作的论评也是寥寥可数。只有茅盾的《读《上沅剧本甲集》》、顾文勋《余上沅剧作简论》略可代表余上沅剧作研究成就。迄今为止,学界尚未有人对余上沅倡导“国剧”和任剧专校长时期的剧作作一个综合评述。

    余上沅,1897年生,其名出自《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他自幼喜欢读书看戏,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童年时对戏剧的痴迷为他后来走上戏剧道路埋下种子。

    余上沅12岁时,因生活所迫,辍学到布店当学徒。后来辞职考入武昌文华书院,因成绩优良,学校免除其学费。五四运动前后,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恽代英等革命前辈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请陈独秀到武汉演讲。1919年6月,与林育英(又名张浩)一同代表武汉学生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因此被勒令退学。

    1920年,陈独秀将他介绍给胡适,帮他转学到北京大学英文系。1922年毕业,在清华大学教务处任职。梁实秋曾选修他的翻译课,后回忆说“上沅长我五岁,对我在私行上屡次不吝规劝。所以我对他自有一番敬仰,一直以兄长事之。”

    1923年,在清华大学任职时,获得半官费赴美留学的机会。有贺姓亲属资助他留学,条件是必须学政治。但他却进入了匹兹堡卡内基大学戏剧系,次年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1925年,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熊佛西、梁实秋、梁思成、林徽因等青年才俊一起组织戏剧活动,曾创作演出五幕英文话剧《杨贵妃》。因没有如约学政治,贺先生中断资助,余上沅与闻一多、赵太侔结伴提前回国。

    1922年开始,余上沅在当时北京的《晨报》上发表连载文章,系统西方戏剧。

    1927年,余上沅与胡适、邵洵美、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开办新月书店,曾任书店经理。

    他在1929年发表的《中国戏剧的途径》一文中写道:“古今中外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东方和西洋的不同,何必强同”。这一思想影响了很多年轻的戏剧艺术家。

    他先后担任过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的教授。在北京期间,与赵元任、陈衡哲、熊佛西等人一起创办了“北平小剧院”,对抗当时充斥市场的低俗演出,前后坚持了3年多。

    作家林海音曾回忆在余上沅家里排戏的情景:“北京后门的白米斜街那所广大的宅第……我读初中时,每周三次要在下课后前往排戏的地方……大家很快乐地排戏,余太太陈衡粹女士给大家准备了点心咖啡。”

    余上沅的“国剧运动”,影响很大,他被梅兰芳誉为“行家”,并受其邀请,担任出访欧洲演出的导演和顾问。他在莫斯科见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布莱希特等戏剧大师,他与爱森斯坦等人的合影、交流是研究电影史的珍贵资料。

    1935年,余上沅等人在南京创立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最初,校名为国立戏剧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剧专从南京的薛家巷迁到长沙的稻谷仓,后到武昌,再迁到重庆的上清寺、江安的文庙、北碚。在颠沛流离的困境中,余上沅始终不忘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在江安6年期间,是剧专办学时间最长、最关键的黄金时期,也是师生创作和演出最活跃的时期,更是国立剧专培养人才、学校生活最丰富的时期。他指导排演了210多部戏剧。当年,曹禺是余上沅聘请的教务主任,吴祖光则是余上沅的秘书。曹禺在江安创作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北京人》,吴祖光也撰成剧本《正气歌》,国立剧专成了名副其实的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据吴祖光回忆,余上沅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校为家,心思一刻也不曾离开这个风雨飘摇、苦难重重的学校。

    1946年,剧专在南京薛家巷(双龙巷)恢复重建。

    解放后,余上沅先后在沪江大学、复旦大学担任教授。1959年,调任上海戏剧学院任教。

    1955年5月,他因受牵连含冤入狱。1957年2月在周总理干预下获救,后下派资料室当管理员。在余上沅的人生低谷时期,他把所有精力花在翻译上,其中就有美国戏剧专家乔治·贝克的名著《戏剧技巧》。遗憾的是,余上沅1970年去世,此书1985年才得以出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梁实秋跟大陆上的许多朋友取得了联系,其中就有余上沅的夫人陈衡粹(是笔名莎菲、中国第一位女硕士和女教授陈衡哲的胞妹)。1987年,梁实秋去世以后,陈衡粹作《实秋忌辰周年祭》回忆:“新月的同仁如胡适之、闻一多、梁实秋、徐志摩、邵洵美、饶孟侃、叶公超、沈从文、潘光显、罗努生(隆基)等等每每聚集在书店里高谈阔论。”

    2020年4月30日,为纪念余上沅逝世50周年,上海电视台请余上沅之子、同济大学教授余安东讲述其父为中国戏剧做出的卓越贡献。余安东研究结构力学,是同济大学出版社首任社长,曾为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著有《工程结构透视-工程结构发展和原理纵横谈》。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尽管鸿才未展,但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之一,余上沅的人品、学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爱国情怀一直受到后人的尊重,他的贡献将会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识。

    余上沅故居犹存,即沙市胜利街242号,亟待保护。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