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礼荣 在1935年3月号上海《良友》画报刊载的6幅荆州老照片中,用作题图的照片,是冷善远拍摄的沙市金龙寺铁桅杆。 从画面上看,冷善远对这张照片的拍摄,很是下了番功夫:夕晖斜照,厚厚的云层遮住西坠的落日,他用照像机框住了寺庙山门飞檐的一角,然后以那根铁桅杆为主体构图,拍下了这张极具沧桑感的照片。 《良友》画报编辑的组版实力也相当厚实,当下即选定以这张照片为题图,并于上面压下标题字:“三国时代的政治中心荆州”。从专业角度看,这位编辑的业务水平实在让人敬服:他一看到荆州,便联想到三国;再联想到那场震烁古今的赤壁鏖兵,于是为之配以“三国时代的政治中心”来状摹荆州的历史文化含量。所以,《良友》画报对这位当时年仅25岁、名不见经传的冷善远予以如此优厚的待遇,可谓前所未有。它一下拿出两个版面、采用联版的方式集中展现出荆州的历史风情——哪怕是“衰败了的古荆州”!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配得上这座名扬遐迩的华中重镇的文化当量;唯其如此,《良友》画报也才能真正抓住读者眼球,在广告征收及杂志发行上赚点甜头。 事实上,今天的人早已不知道《良友》画报上所刊载的那座金龙寺是怎么回事了。说来,这个地方能被称之作“寺”,是因为所供奉的关公系佛教的护法伽蓝神,这才有了被冠以寺之名称的可能。严格地讲,金龙寺于沙市而言,不过是“十三帮”中西帮旅沙商人集资共建的山陕会馆而已,充其量只是一个商帮用作内外应酬的帮口。 自清中叶以来,山西、陕西两省的旅沙商帮,在沙市口岸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们多以经营起家,凭借着长途贩运贸易的历史传统,在食盐、茶叶、布匹、旱烟、木材、药料、皮货、水果、金融等诸多行业的经营上,在沙市独占鳌头。在这之中,尤其以钱庄及票号业做得更是风生水起,为当地商业贸易注入了活力。这些财大气粗的西帮客商,既是能以势宏财雄而被沙市商绅尊之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那么他们也更乐于以其特有的富足和气派,于驻地炫耀那惊人的豪气,沙市的山陕会馆“金龙寺”,便是这一时期西帮客商的集体杰作。 金龙寺坐落在荆州城与沙市一水相连的荆沙河南端西缘,这里紧靠原土城,是荆州城通往沙市的咽喉要道。若是从空中俯视,这座会馆的建筑群就像一个龙头:额头就是一座两层结构的大戏台,戏台左右两边高竿上悬挂的大红灯笼,为其眼珠,两侧的廊庑为其面颊,山门及台阶构成它的鼻与唇;那一对龙须尤为绝妙,它是一对铁铸蟠龙桅杆,通高三丈三尺又三分,净重四万三千多斤,铸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远远望去,高耸入云,蟠龙张牙舞爪,几欲腾空飞去。 在明、清两朝,龙的造型是皇室的象征,在民间被视作禁脔,为什么西帮客商在修山陕会馆时,敢公然以龙为标榜呢?这是因为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是山西解州人,被西帮客商引为同乡,而关羽早在明代即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故府、县官衙对西帮客商这种“僭越”之举,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行事,且未敢妄置一喙了。 清朝末年,各地百业凋零,经济低迷,山陕会馆也开始陷于危局。其时,军阀混战,北洋军进驻沙市后,派出一队土兵驻扎在会馆中,以掌控荆州城与沙市间的这处咽喉要道。1926年冬,那些当兵的因烧火取暖,酿成火灾,将全院的殿阁廊庑焚毁一净。这座美轮美奂的古典祠庙建筑群落,除了那座戏台之外,全被大火烧得荡然无存。 1934年,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出面筹资兴建中山公园,商会的头面人物童月江等主张将山(西)陕(西)会馆后院残余下来的古戏台“春秋阁”,移址重建于公园的遨玉冢北端。这一提议,得到会馆持事的赞同。从此,这座古典楼阁便移址重建在中山公园内的东北角。今天的春秋阁,坐北朝南,正对古便河的入江口;台阁两侧,各植一株冬青,虬枝盘曲,四季苍翠。戏台的底层石基,选用上等花岗岩经雕凿垒砌而成,上层采用木结构样式,以歇山顶取飞檐斗拱之势铺明黄色琉璃瓦,形制庄严肃穆。 至于春秋阁的命名,也大有来历:裴松之在注《三国志·关羽传》时,曾引《江表传》,曰:“(关)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左氏传”的全称是“左氏春秋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为儒学经典《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故关羽喜欢读书、尤重《春秋》之说,便相沿成习,流传下来。山陕会馆的戏台被称之为“春秋阁”,则以关羽夜读《春秋》而定名。由此,在这座古戏台的正中,依关公夜读《春秋》之意,曾置有一尊关公坐像。在阁门正面的左右两边,是由有着“三楚名士”之誉的书法家李宝常先生撰的一副楹联。联曰:“绍尼山大一统心传,遗憾三分缺汉鼎;为守土留两间正气,声灵万古濯荆江。” 我十几岁时,金龙寺便已完全败落,唯有那对铁铸蟠龙桅杆还竖在寺山门外的两侧。在那桅杆中,各铸有两条虬曲生动、活龙活现的蟠龙;在两条蟠龙之间及上下部位,还嵌有三重刁斗。刁斗,为古代军中用物,桅杆上置方形刁斗,据称可供站人,以作攀高瞭望的观察哨。后来,很多设置旗杆的场所虽然不再需要瞭望哨,但这个传统则一直延续下来,放置一个小方斗既是安全的象征,又可做装饰之用。早年间,冶金工业极其落后,真不知金龙寺的这一对铁铸蟠龙桅杆是如何铸造而成的,更何况其制作工艺十分神奇,外表像是镀有一层保护膜,数百年间从不生锈,在阳光的映射下还熠熠闪光。据说,这也是沙市山陕会馆被称为金龙寺的由来。在上世纪60年代,这一对铁铸蟠龙桅杆被拆毁后,送到铸铁拉管厂去化成铁水、铸成了输水管道,实在令人惋惜。 时至今日,古金龙寺留给沙市的,除了中山公园的著名景点春秋阁,还有在原址上重新命名金龙路的路名。早些年,由沙市到荆州城没有完整的陆上通道(中间须经过横跨荆沙河的白云桥),人们都只在金龙寺旁坐小划子经水路进城。如今,陵陆变迁,世事沧桑,一切均化作过往,唯有《良友》画报刊载的《三国时代的政治中心荆州》组照,还可唤起人们对这处古建筑群落的零星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