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监利人的面点情结

    □李珍文

    监利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自古以来属古云梦泽一隅。此地钟灵毓秀,沃土丽水,气候湿润,盛产鱼稻,是荆楚大地上有名的鱼米之乡。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监收鱼盐之利”,故得名监利。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用大米、小麦做成各种美食。如监利团子、米糕、糍粑、酒糟、汤圆、麻糖等。在众多的美食中,尤其以包子、馒头而著名。据有关史料记载,监利人民钟爱面食,与包子、馒头的情结与“包祖”诸葛亮脱不了干系。

    宋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当年诸葛亮率军进攻南蛮,七擒七放南蛮王孟获,终于使他真心臣服。后来,诸葛亮班师回朝,到泸水边时,忽然阴云密布、狂风骤起,将士无法过河。于是孟获献言,要以七七四十九个人头来祭祀河神,自然可以平安过河。但诸葛亮觉得这太残忍了!战场上死人不可避免,但战后绝对不能滥杀无辜。于是心生一计,想出了用面粉做人头,来度过此劫。因为是按南蛮人的样子做的,起初称之为“蛮头”,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太恐怖,便改称为“馒头”。最初的馒头是有陷的,但普及到民间后,人们觉得放陷工序复杂且成本要高,便省掉了陷。而现今有陷的包子却不叫馒头,叫包子。

    监利的先民们因为诸葛亮的仁慈之举而感动,他们认为,包子的陷既可是青菜萝卜,也可是山珍海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包子的胸怀如诸葛亮的胸怀一样广阔,可容难容之事。另外,包子有一颗温暖之心,它启迪人们:无论面对什么境遇,都要自己活得热气腾腾。

    民以食为天。一种美食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民间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馒头作为一种食物,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北方人常说:“我是吃馍馍长大的。”在我国北方,气候寒冷,不宜种植水稻。大片大片的土地盛产耐寒的小麦,面食自然成了北方人的主食。

    我国南方地区,虽然不主产小麦,但面食也不可小觑。面食的价值更体现在民间习俗中。

    一种美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旧时,男女青年结婚之前,先要相互走动。男方每年五月端阳、八月中秋、年底腊月,甚至元旦、国庆,都要向女方家送节礼。送节礼的物品除了鱼、肉、糖食、果品,也少不了包子、粽子。结婚后的一、两年还要继续送节礼,直到孩子渐渐长大,这一礼节才淡一些。

    民间的敬神、祭祖活动中,也少不了把包子馒头作为祭品和供品。祠堂、寺庙里做会,必须用包子、馒头做祭品。

    在传统的春节中,人们将面食做成各种花样。除夕大团圆吃米饭,大年初一吃团子、汤圆、面条、饺子、包子。以示过春节美食丰富,年味浓郁。

    还有神话传说中,天上的灶王奶奶(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的小公主)同情凡间百姓的疾苦,每年腊月廿八,都要携带(包括馒头在内的)很多吃食到凡间救济穷苦百姓。穷苦百姓为了感恩灶王奶奶,每年春节,都要吃蒸馒头来纪念灶王奶奶。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水乡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地区也有赛龙舟的习俗。

    在湖广地区,赛龙舟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香港举行盛大的龙舟邀请赛。1980年,龙舟赛成为国家竞技体育项目。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1991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在龙舟竞渡之前,举行“龙头祭”活动,“龙头”被抬入屈子祠,龙舟水手给龙头“上红”(批红带),主祭人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点睛)。接着,参与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舟即被抬入汨罗江,奔向赛场。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就用包子、粽子作为祭品,表示对爱国诗人的崇敬与缅怀。

    记忆中,1982年农历五月初五,毛市区人民政府在四湖总干渠南豆村、杨湾村段设标进行龙舟赛;1988年农历五月初五,毛市镇人民政府在集镇北内荆河设标进行龙舟赛。此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也有各村组、墩台,各姓氏自行组织的龙舟赛。政府组织公安机关进行现场秩序、安全维护。每次龙舟赛,人们在观看龙舟竞渡的同时,都用包子、馒头、粽子设标,以慰劳划龙舟的亲人或朋友。

    监利人好喝早酒、吃夜宵,这两种场合一般很少吃米饭。酒至半酣,来一碗面条,来几笼小笼包,来几个馒头、包子就足够了。因此面食也成为集市餐馆里的主流。

    现如今,做包子、馒头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传承,更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因为深邃而厚重的历史渊源,以毛市为代表的监利人民一直钟情于包子、馒头,一直沿袭着先民经营面点的行业技艺。创造了在不主产小麦、不主食面点的地区,让监利“毛市佬”面点品牌走天下的神话。

    因为厚重的历史渊源,让监利人民一直喜欢包子,一直沿袭着先民做包子、馒头的行业技艺,从而,创造了在不盛产小麦的地区,却让监利“毛市佬”包子走天下的神话。

    自古以来,北方人的性格粗犷,南方人的秉性执着,办事细腻。鱼米之乡,芙蓉古邑;红色热土,大爱新城。监利人民,更是古道热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劳务经济处于无序状态。闲不住的监利毛市人不甘贫穷落后,率先走出家门,背井离乡。外出从事纺织、装潢、缝纫、建筑等各行各业。后来,发现这些行业投资相对要大,于是逐步转型做馒头。从最初的“一块案板,两根擀面杖,三口之家”的包子家庭作坊起步,到目前遍布全国的面点连锁品牌已有50多个;以毛市面点师为代表的监利面点从业人员15万余人,影响和带动全国近50万人从事面点行业,包子馒头等面点年营业额达300多亿元;监利面点师开设的门店达5万多家,品牌连锁店有2万多家,遍布全国各地,年纯收入高达80多亿元。面点产业红红火火。特别是近些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劳务输出逐步成功转型,从业人员由过去的“夫妻店”逐步向“品牌连锁店”转化,由过去的“散兵游勇”逐步转变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集团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市佬”面点产业文化体系。

    近四十几年来,监利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监利市委、市政府不断对面点产业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开展业务培训、奖励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强面点企业孵化器建设等。通过面点技能培训、技术奖励、孵化器建设,监利“毛市佬”面点产业队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艺人才加盟。为弘扬监利面点文化,擦亮“毛市佬”这一金字招牌,监利面点师协会组建了“毛市佬”综合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发展动态、品牌运营、合作招商、赛会活动、技术培训、食品安全、面点宣传等各方面的服务,构建面点行业独特的O2O模式,促进了面点技艺和收入不断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监利市的区位优势明显,有助于面点产业的发展。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是我国的中南重镇,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内地最大的水陆空交通要塞,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被称为武汉三大火车站。其中,武昌站能够转大陆所有的省会城市。在武汉的大大小小的街巷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经商,其中,从事面点行业的店铺也不少。在武汉就学的学生、上班的职员、打工族、游客等,都能尝到各地不同的美食风味。人们对监利“毛市佬”面食更是情有独钟。有一家在汉正街经营多年服装生意的潜江人,深有感触的说:“在我所在的汉正街,大部分面食、包点店铺,都是监利人在经营。当地有一俗语:汉正街的包子做的好,首屈一指‘毛市佬’。是呀,我家每天的早点都是‘毛市佬’包子。‘毛市佬’包子色、香、味、形都好。特别是味道好,吃上一口,令人口齿生津,叫人回味无穷!”潜江老板说的都是实话。的确,以监利“毛市佬”品牌旗下的“武汉楚媳妇”为龙头的连锁店,遍布武汉的大街小巷。明显的区位优势,带来了长年兴隆的生意。再由于当今湖北境内交通发达,路网纵横,如果以监利城区为起点,乘坐高速客车,一个时辰内可以快速直达,因为人们出行方便,也会带来面点产业的兴旺发达。此外,监利本土的交通也十分发达,随岳高速穿境而过,荆岳长江大桥连接湘鄂,监江高速起始于监利市域。便捷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毛市佬”面点美食文化的外部输出和内部交流。天时地利人和,促进了监利面点产业的蓬勃发展。

    “毛市佬”作为监利面点美食的金字招牌,早已扬名天下。随着监利儿女创业闯天下,“毛市佬”布满全国大都市的大街小巷,行走于广大农村的小镇集市。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随处都可见“毛市佬”的身影,随处都可品尝“毛市佬”的味道。

    “毛市佬”是监利人民的骄傲。勤劳善良、智慧质朴的监利人民,在建设新家园征程中寻找出一条奇迹之路——面点发家致富。中国粮油学会通过市场调查,于2009年授予毛市镇“中国面点师之乡”称号,五年后,通过复审毛市镇重新被评为“中国面点师之乡”,同时于2015年被中国粮油学会评为“优秀会员单位”,全国获此殊荣的乡镇仅有两个。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目前,监利市委、市政府正在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机遇期,加快转变面点产业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监利“毛市佬”面点品牌的知名度。为面点师不断提供展示技能、相互交流的平台,用新型、味美、安全的面食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着力打造“毛市佬”面点品牌,努力使“毛市佬”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将为监利市地域产业发展,拓展一片靓丽的晴空。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