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远发 1979年7月6日下午,我们全班33人,每人夹着蚊帐或竹席,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走向10多里路外的戴市第一小学。那是我们的高考考点。随同我们去的有毕业班各科任老师,还有厨房做饭的师傅。 一路上,各科任老师边走边和同学们交谈,高考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同学们一边回应着,一边踢踢踏踏地走着。难得而平生第一次的集体出行,让我们对沿途一切司空见惯的风景也充满了新奇感。 晚餐,我们吃的饭菜,由自己学校师傅做。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学校另外收取我们每人三毛钱,让胡大爹帮我们做了一碗肉丝汤,那味道鲜美得至今仍让不少同学咂舌不止。 夜深人静时,我和同学们一样,挤在原洪湖县戴市文教组一间大房子的地铺上,久久不能入睡。明天就要考试了,能否考上,对于体质差、力气小的我来说,意义重大。上年暑期在家务农的一幕,对我刺激很大。有本村同学挑着140斤牛粪,在路上疾步如飞,而我仅挑110斤,却双腿颤抖,迈不开步。从那以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跳出“农门”。 7日早晨8时15分,所有同学都已进入了考场教室。同学们桌挨桌,肘碰肘,想要抄袭是件很容易的事。可那时,我们每个人脑子里都没有抄袭的丁点想法,甚至觉得那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因此,我们答题时,目不斜视,连手肘都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一斜视,便有抄袭之嫌。两位监考老师,一高一矮。矮个子老师满教室巡查,高个子老师跟我们说了考场规则后,教室里安静肃穆,等待着那神圣的一刻。8时30分,只听窗外一声铜锣响,老师们分发完试卷,我们便开始答题。 第一场考语文,我坐在最前排。语文本是我的强项,但因为太紧张,强项反而拖了总分的后腿,离大专院校起分线相差20多分,错失上大学的机会,留下心中永远的遗憾。 据武汉一家权威教育机构统计,1979年化学试题难度大,分量重,湖北考生成绩很不理想,及格率很低,只有0.71%,平均成绩仅43.2分,这在高考历史上极为罕见。 考试结束后,没有任何人提议拍一张合影。我觉得自己没有考好,径直去了文教组住地,取了自己的床单与蚊帐,一个人踉踉跄跄走回家。我没有约伴,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我想,伴随着高考的结束,也结束了我美好的学生时代,而前途漫漫,如同风中的落叶,飘飘忽忽不知去向何处。回到家里,我尽力帮着父母干活,却绝口不提高考之事。 所幸,那年高考为一考多录制。没考上大专院校,却上了一所中专。这就是我1979年的高考经历。 高考是许多青年学子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步。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成长的机会多了,发展的道路广了,高考对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依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增强了社会流动性,激发了社会活力,给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底层年轻人以希望。 当然,大半生的阅历也告诉我,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全部意义并不完全取决于高考。许多在高考中失利的伙伴,在各行各业奋力拼搏,面对艰难时自强不息,终于成为改变命运的主宰者,成为时代洪流的弄潮儿。只要心中有梦,并愿意为之付出汗水,或早或晚,总会有梦想成真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