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学副刊

虾行江湖

    □徐进

    “雨下三天,湖垸汪洋一片,五天不排渍,全员抢大险。”这句话真实地道出了2000年前,水乡监利的实情。水资源是其优势,同时也是祸害。

    当然,现在好了,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长江堤防的整险加固,基本消除了千年水患。湖乡百姓以水兴农,变水害为水利,可以大做水文章。

    01

    在中国小龙虾第一县(市)监利,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小龙虾就大量上市了。主城区大小餐馆、商超,甚至街角摊位,推车叫卖,餐桌上火火的各式虾菜,食客如云。

    街头巷尾,爬上餐台的小龙虾,穿着深红的外衣,飘来麻辣鲜香的味道,弥散在空气里。勾引得食客垂涎欲滴,口水直流。

    说到小龙虾,那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中晚期谈起。记得我们小时候,这个外来物种是被食客们不屑的。湖乡人的确爱钓虾,喜啖虾,更欢喜虾的形体和美感,可那都是爱的本土河虾。

    少儿们每每垂钓,钩上几只河虾,高兴不已,养在水桶或亮玻璃缸中,怎么着也得玩上一星期,或者半月。

    本地人吃河虾,也好花样翻新,每日不重样,换个口味尝鲜。有煮虾、蒸虾、煎虾、鲊胡椒糊米虾(也称糠虾),也有将虾干煎焦后,用调料酱水烹之,下酒佐餐两相宜。

    但这龙虾,湖乡人一般不食。话说穿了,只因湖区鱼虾多,都吃不过来,还没考虑吃食这外来物种。过去百姓称龙虾,谓之贱物。

    改革开放前期,这贱物却在湖乡繁殖,大行其道,逐步挤占本地河虾的领地。它食杂广不择空间,啥地方都能生存,只要有水就能生长。

    这外来物种也很是害人,特喜在水沟田埂栖居,常破坏沟埂,到田界边打洞,农民伯伯称其“拱界虫”。

    本土河湖虾类,那应算高贵一族了。那时,监利地方天蓝水净,物产丰饶。野生鱼虾量大质优,人们吃水产品有得选择。

    本地野生水产品,特择水质,如水面稍有污染,本地土虾是不能生存的。这样一来,上市水产品产量一落再落。这外来户则瞄准空档,快速登场。因其生长周期短,繁殖力强,成虾一般二至三月,在湖乡水族中唱了主角。不经意间,小龙虾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02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开始有百姓吃龙虾,无非是红烧煮食或煎虾球,吃法较单一。在民间,因龙虾较之湖虾壳重肉糙,那也没多少人喜吃。

    后来,有些餐馆开始售龙虾菜肴。在增加烹制技艺,加一些调味料后,虾味为之一变。人们突然觉得,此物还有美味的一面。

    熟悉和尝过虾鲜之后,百姓逐渐认可和接受了这一外来物种。于是,龙虾成了餐馆菜谱上的一道常规菜,但还远未成为主打菜。

    小龙虾真正入正席,是在1995年上春之后,“潜江五七油焖大虾”品牌一炮打响。小龙虾从偏之一隅,开始走上餐饮行业前台。

    其实,潜江地方旱田多,水田少,龙虾资源优势不如周边县市,大量龙虾都是在监利湖乡收购的。资源秉赋虽弱,但潜江人却独辟蹊径,苦心经营,创立了首个龙虾品牌,“潜江五七油焖大虾”由此全国知名。

    当潜江大虾闯入,监利人幡然醒悟,原来小龙虾还可以做成大餐。

    潜江人经营了多家油焖大虾店,把监利餐饮市场搅腾得风生水起。对不速之客的到来,监利餐饮人突然有了压力,狼来了。

    他们自始学烹小龙虾,起步从潜江龙虾店中“瞟、品、记”,领悟烹制的技巧。失败,尝试,再失败,再尝试。龙虾烹饪市场强手如林,不服周的监利人倔犟和韧劲上来,终于挤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忽如一夜春风来”,从1997年春开始,监利城乡大街小巷,餐馆酒店都有了本土小龙虾类菜肴。

    虽烹制龙虾菜稍晚,监利人却聪明,菜品大胆创新,以材鲜、味特、品优站稳本土市场。除了各乡镇的龙虾销售量大,家常和餐馆用虾多外,据不完全统计,仅主城区经营龙虾菜肴的店面近300家,全市百姓日啖龙虾20万公斤以上。

    早期进入监利市场的潜江人,开的龙虾系列餐馆,生意火爆。可到了2010年之后,监利本土的龙虾店弯道超越,重新扳回了市场,唱了主角。不仅优化了油焖大虾菜,还研究创新了系列小龙虾菜品。

    如清蒸、农夫卤、蒜蓉、麻辣、功夫醉、爆虾等等,其中清蒸、农夫卤、爆虾、功夫醉已走出县境,向外传播龙虾饮食文化,形成鲜明监利特色。

    餐饮业的龙虾菜品风向标,渐被监利人掌控。如今,在监利打潜江龙虾店牌的,已不到十家。

    03

    小龙虾虽繁殖快,但食者众,百姓在大快朵颐之时,龙虾却时常缺货。也确实不够吃,无论它生长多快,总解决不了烹调之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农户开始养殖小龙虾,尝试在池塘,精养池中小打小闹。也搞些单纯饲养,但并未形成规模。

    这个龙虾虽小,说它撑起了一个产业链,并不为过,江苏等地龙虾产业规模强大,已走在全国的前头。

    水乡监利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人力市场,小龙虾产业理应出人头地,不做强做大,那是愧对这块土地和父老乡亲。于是,政府有了压力,出面请农大的教授,来湖乡谋划小龙虾养殖和产业规划。

    以往单纯靠自然放养,龙虾养殖规模小,收入薄,没产量。农大教授下到田间地头后,给农民们现场讲课,传授养虾技术,搞虾稻连作。早期农户们并不领情,为啥,他们并没有把小龙虾养殖作为支柱产业来对待,只是小打小闹,把它作储钱罐,换个油盐钱。

    后来,农大专家走村串乡,入户调查,抽调若干村组做调查统计,看到底有多少户不愿搞虾稻连作。结果是60%农户不愿搞规模种养。

    面对这样的情况,专家们与地方政府组成特色种养殖工作组,沉入村组,认真宣讲。他们挖回形池搞虾稻连作,并亲自示范,把书本知识写到了田野上。专家还做通部分村组的工作,垫付资金做全村或全组规模种养试验,虾子亏了由专家承担,赚了钱归农户,专家只收回成本。

    结果,试验村组农户种养的虾子和稻谷均大获丰收,虾子产量对比自然放养翻了三番多,稻谷产量未减,米质口感大幅提升。

    农户这才真看清了,虾稻精养就是不一样,原先搞放养,浪费了田亩与水域不说,人也吃力,又没增加多少收入。现今在湖田搞起了虾稻连作,挖回形池进行套养,一举两得。这等于手里抓了两条鲶鱼,双丰收,何乐而不为呢。

    虾稻田有了龙虾,它的排泄物可改善湖土,增加肥力。稻田里的有机物,浮游生物多,龙虾食后长得个大、壮实产量高,而且稻子品质好。

    其实,在我们监利,稻田原本就是湖垸。湖土只适合养殖水产品,以往盲目的围垦后,种植的稻子并没多少优质稻。

    虾稻连作后,加快了稻谷的品质提档升级,米质口感有了稳定。监利大米的优良率,向前跨了一大步。

    04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从规模养殖小龙虾开始,湖乡监利慢慢走上了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

    田间地头、市场摊点,龙虾经纪人大行其道。有了这个中间环节,龙虾产业的首末端有了桥梁和纽带。

    收购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经营户,在监利民间旧称“二道贩子”。这些农副产品经纪人,走村串户下湖乡收购,大都能吃苦、耐寂寞、嘴巴活络。

    他们把农户散养的龙虾集中收上来,然后销往全国各地。监利龙虾产品基本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全国每十只小龙虾其中一只属监利。销售小龙虾产品,这些经纪人功不可没。

    据官方资料显示,监利龙虾产销量连续11年连冠,领跑全国龙虾市场。除了“二道贩子”下乡下湖收购龙虾外,监利还设有集中方便农户、市民购销龙虾的网点。

    如主城区的华中农商城、朱河中国虾仓小龙虾交易市场、新沟大市场、尺八菜市场、黄歇大兴市场等等。这些收购网点除了方便农户卖虾,同时,也便于餐饮业主和居民定点选购龙虾。这些集中的购销网点由于货品直供、正宗、新鲜、品种丰富多样,而大受居民追捧与餐饮业主的欢迎。

    在广大的监利农村,有市场做依托,还不足以完全铺展龙虾购销渠道。因为湖乡龙虾产量太大,市场购销网点,不能完全满足收购与销售需求。

    于是,乡镇相应出现了诸多产销面对面,马路龙虾直销摊点。最为热闹且经营活跃的是红南桥龙虾马路市场和监北周沟马路市场。

    龙虾马路市场,从晚八点半陆续摆摊成市,到次日凌晨五点多结束。农户们将起获上来的龙虾,用网兜摆放在路边,等待“二道贩子”和客户来选购。装小龙虾的网兜依路边铺开,绵延数里。如周沟龙虾马路市场,从滩河口大桥一直延伸到县属周沟粮库,摆成了一条三公里的长龙,熙攘热闹,气势非凡。

    马路边,收龙虾的“二道贩子”来了,餐馆老板也来了,寻常百姓家也爱到此逛逛,瞄准看好,兴许能拣个便宜货。买卖双方一见面,在价格上总左缠右磨,讨价还价。

    俗话说:“辛苦讨来快活吃。”农家求价往上走,图卖个好彩头,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以利再战。“二道贩子”则将价压了又压,因购的量大,不是货比三家,就是看品相、比成色,无非是收购之后,出手好销不蚀本,能赚个好价钱。

    若是当家人购虾,那还好说,无非三五斤,最多也就七八斤,量少不会与卖家磨牙,看中后买了就走,很少有还价的。那大中型餐馆和小型餐饮业主选购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的量较大,除看虾较过细外,还挑拣个大、剔除小虾和晕虾(不新鲜的虾子),闹得卖家心烦,说我的虾子不卖了。听到卖家这样说,餐馆老板开腔了,别这样,满市场的龙虾,多得用脚踢,你不准选,人家有让拣择的,东方不亮,有西方。买家丢了拣选好的龙虾,跑到另外的摊位去了。

    “鸡蛋里挑骨头”也好,磨破嘴皮也罢,最终落脚还是买卖要成交。乡里乡亲见面,老顾客、老东道几乎天天要打交道,姑舅表亲、本家小爷、姨父、亲舅爷到此都不好使。这经济社会,亲情人情再浓,感情再深,也是要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好的。

    05

    监利龙虾虽产量高,养殖面积大,但与周边县市比,龙虾产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拳头。龙虾产业创品牌,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好走。

    产业宣传造势,除了政府与民间合力鼓动外,还要精心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做出有别于其它地区的龙虾产品,推出本土扛鼎之作,不输在起跑线上。

    好在这些年来,政府着力推动龙虾产业发展,宣传力度之大,抓产业项目之深都是多年来少见的。而且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监利龙虾节,有力促进了地方特色水产品上水平上台阶。为农民增收,办了实事,办了好事,不愧是受百姓称赞的德政工程。

    小龙虾节的举办,宣传和扩大了监利龙虾的知名度与产品美誉度。但大手笔规划还欠圆满,大气魄还需补短板,需全方位实施培育精养与深加工工程。

    精准打造大龙虾食品名牌,仍是监利小龙虾产品,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水乡养殖事业大,龙虾发展第一桩。小龙虾是个前景光明的产业,水域广大,河网纵横,是监利发展龙虾的优势所在。

    监利暂让邻居好,待到来年拔头筹。希望水乡监利早日成为小龙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小龙虾产业领军者,不负盛名。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