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这是我们新开发的花果茶,以青砖茶为基底,和花果做拼配;这是为满足市场需求推出的饼干茶,冲泡简单,携带方便。”6月12日,在“宜荆荆恩非遗同行”赶集会现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项目展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现场,不少市民赶来“寻宝”,闻闻香、品品味。 据悉,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宜昌市“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作为黑茶代表成功入选。宜昌每年青砖茶的产量一万吨上下,近三年来,每年总销售额超3亿元,在国内广泛销售的同时,出口蒙古和阿联酋、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中,宜昌共有2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亮相赶集会,宜昌凉虾、覃姐鱼糕、吴氏鲜食泡菜等非遗美食引来众多市民游客纷纷品尝;长盛川青砖茶、栾师傅手工茶、屈氏酒曲等吸引着茶友酒友围观品鉴;土家族服饰、宜昌木雕、五峰竹编等非遗工艺精品让市民游客近距离领略匠心之美。在“宜荆荆恩”群文·非遗优秀节目展演中,南曲声声,三弦叮咚,民歌悠长,板凳龙和摆手舞点燃现场激情,宜昌土家儿女载歌载舞演绎楚水巴山的乡愁记忆。 “好吃、好玩、好看!赶集会和非遗节目展演给了我们普通群众一个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的窗口,也在孩子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家住民欣家园的李女士带着孩子前来打卡,兴奋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宜昌市围绕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立足“非遗+节会、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扶贫”等多形式,推动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走出了一条“非遗+”文旅融合新路径,让宜昌非遗传播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 宜昌市制定出台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宜昌市传统工艺振兴工作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依托非遗传统工艺,在市场上树立了采花毛尖、一致魔芋、长盛川青砖茶、宜红茶、枝江布鞋、五峰竹编等5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工艺品牌。2021年以来,宜昌市财政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对市级非遗传承人按2000元/人/年、优秀传承基地8万元/个给予补助。全市累计培训传承人及从业者2000余人次。定期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昭君文化旅游节、廪君文化旅游节等品牌群文节会,依托非遗传承基地打造长盛川茶文化研学基地、枝江布鞋文化村、宜都青林谜镇、远安鹿苑旅游区等非遗旅游景区。“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成为全省唯一一条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非遗旅游线路,秭归屈原故里非遗小巷获评“湖北首批十大非遗特色街区”,三峡人家、三峡非遗in巷、三峡车溪3家景区,上榜“2022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2023年,宜昌5个“非遗+”案例入选全省优秀案例。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郑健捷 通讯员周勇 卢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