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新闻周刊

荆门
活态传承留住“荆门记忆”

    国家级非遗项目夏氏丹药制作技艺受到市民关注,相关非遗产品热销。          (罗璇 摄)

    6月12日晚,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仪式暨“宜荆荆恩”群文·非遗优秀节目展演现场,由荆门市群众艺术馆带来的表演唱《独绎》唱响在伍家岗区新华广场,向在场观众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独自坚守、传承的缩影。一曲唱毕,余韵悠长,收获掌声阵阵。

    “该作品汲取国家级非遗(江汉平原皮影戏)、湖北省级非遗(梁山调)的文化内涵、音乐素材和声腔特点,将传统与现代、民间与时尚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活起来”。荆门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杨传杰说,该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国百首优秀群众歌曲,被评为第四届湖北省艺术节优秀文艺作品,获得“楚天群星奖”。

    另一边,在“宜荆荆恩非遗同行”赶集会现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展区的白降丹膏药让群众流连驻足。“白降丹具有拔毒消肿、去腐杀虫之功效。多用于蜂窝组织炎、慢性骨髓炎、全身各部的化脓性感染等病症。三天赶集会上,其销量超过两万元!”非遗传承人湖北大中医院医生说。

    据悉,“夏氏丹药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三批扩展项目名录,也是荆门市唯一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依托传统技艺,在武汉和荆门分别成立湖北大中医院和湖北大中医院荆门分院,医生在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下学习制作技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荆门非遗,活态传承,留住“荆门记忆”。

    搭建平台探寻发展路径。经过五年努力,《荆门市实施〈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办法》于2022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荆门市首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配套制度已制定完成。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多措并举擦亮非遗名片。非遗系列微视频常态化推送,非遗市集展销和民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实现非遗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推动非遗文艺作品评选,荆州花鼓戏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剧目,以传统音乐《京山民歌》为基础改编的音乐作品在中国艺术节中获文化和旅游部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深挖富矿厚植传承土壤。立足本地非遗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兴建非遗基础设施。目前,建成东宝区非遗展示馆、钟祥梁山调传承点、沙洋皮影戏传习点、“京山之味”非遗美食类展览馆、“杨集印象”非遗展示馆、荆门市湖北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原荆门市艺术剧院)等17处传承场所,梁山调、京山民歌、京山皮影戏、荆州花鼓戏等9个项目传承人进校园,“非遗”在荆门市实验小学、荆门市红旗小学、荆门市第一中学、荆楚理工学院等校园开花结果。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郑健捷 通讯员刘全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