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傲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关注。近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的转型和升级对基层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残疾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基层残联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因此,探讨社会治理视角下基层残联组织的发展问题,对于助推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基层残联组织现状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基层组织发展是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组织在发挥其职能作用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改进组织管理、加强社会参与等手段促进基层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在基层组织中,残联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责是关注、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和利益,代表残疾人争取合法权益,提供服务和支持,参与残疾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社会治理视角下,残联组织的发展与改进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基层残联组织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综合资源投入不足。一些基层残联组织在人力、经费、物资等方面存在短缺,导致服务水平和质量无法满足残疾人需求。 服务内容和质量不足。部分基层残联组织的服务模式,没有引入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难以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管理体制不完善。一些基层残联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较弱,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或与上级组织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一些政策和服务落实不到位。 人员专业性不强。大多数基层残联组织专职委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或者由社区人员兼职,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残疾人工作者较少,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理论水平都难以满足新时代残疾人的需求。 基层残联组织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组织管理不规范。由于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缺失等原因,导致组织运作效率低下,工作效果不佳。 社会参与度不高。由于社会对残疾人事务的关注度不够高,基层残联组织在社会参与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无法得到社会资源和支持。 服务内容和质量不足。由于基层残联组织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导致残疾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同时也无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治理视角下基层残联组织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注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残联组织工作,提升基层残联组织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加强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和合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资金和物资保障。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经济来源,保障组织的运转和发展。加强物资保障。根据基层残联组织的实际需要,及时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为基层残联组织的日常工作提供支持。建立捐赠机制,加强组织与社会的联系,鼓励社会各界为基层残联组织提供捐赠。加强资金物资监管。完善基层残联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风险管理和防范,确保财产安全。 拓展沟通和交流渠道。建立社会联络员制度,通过社会联络员了解社会各界的需求和关切,及时反映,并推动组织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作用,建立组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沟通渠道,及时发布组织工作动态和重要信息,增强组织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定期交流平台,举办各类座谈会、学习班,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学者讲学交流,促进残联组织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增强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残疾人的权益和基层残联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关注残疾人,增强对基层残联组织的支持和认可。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展示组织的公益性质和社会责任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建立志愿者队伍,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既能够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也能够为基层残联组织赢得更多社会支持。加强与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相关单位的联系,共同开展活动。 健全政策和法律保障。政策保障是健全基层残联组织的重要保障。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残疾人就业、教育、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不断完善残疾人利益诉求渠道和政府回应的互动平台机制,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在涉及残疾人福利保障相应的制度制定时应注重激发残疾人的内在潜能,通过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来推动残疾人不断激发自身潜能,积极引导残疾人从保障和福利客体转变为保障和福利发展主体。 (作者系荆州市委党校2023年春季第一期科干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