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谢葵 对三袁“粉丝”来说,今天是很特别的日子。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端午,三袁兄弟和王以明、龚散木五人同赴麻城访李贽,距今正好430周年。钱谦益说:“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模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我们在此品读翁先生新著,有特殊意义。 翁先生著有袁中郎研究三部曲,计100万字,均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研究公安派历时之久、用功之勤、涉猎之广、钻研之深令人叹服,这部《袁中郎小品思想探究》(以下简称《探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编号:18zda239),我在社科联工作19年,深知项目的含金量。借此机会,对先生新著面世表示祝贺和敬意。 我祖籍公安,儿时就听说过三袁故事,后来陆续读了一些三袁作品及相关论著。很惭愧,浅尝辄止,发明不多。最近拜读此书,有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探究》是新世纪以来本土公安派研究的佳作 《探究》以“公安派”主帅袁中郎的小品文原著为据,解读分析其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揭示袁中郎“以儒说佛事,借孔续瞿昙”的人生态度,阐明袁中郎文学、佛学、哲学的圆融性与一体性,论述袁中郎小品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为弘扬优秀传统文 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书特点有三:一是继承性,运用了最新学术成果。作者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熟悉原典和前沿研究动态,还有世所罕见、鲜为人知的三种袁宏道著作:《珊瑚林》《金屑编》《德山麈谭》。旁搜远绍、闳中肆外,研究方法与时俱进。二是原创性、开拓性。公安受佛教影响甚早,二圣寺始建东晋太和三年(368年),至此佛教氛围浓郁。晚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深入人心,蔚为风气,此乃学界所公认。王阳明援佛、道思想入儒而创心学,与禅宗关系尤切,佛禅思想成为士人和民间生活的标配,作为时代精英,袁宏道概莫能外。作者对中郎佛学思想阐发抽丝剥茧,烛幽探微,必得真谛而后止。三是系统性。翁先生《袁中郎佛学与西方合论初探》《袁中郎小品思想探究》《袁中郎禅学要解》三部书自成体系,又各有侧重。把握中郎佛学的前期重视禅悟、中期摄禅归净与后期以净摄禅的总体趋势。既照顾读者的接受心理和佛学知识,又顾及了中郎著作的整体精神。 《探究》体现了作者深湛的学术功力、深沉的文化情怀、深厚的故园情结,是具有荆州气派、荆州特色、荆州内容的优秀学术著作;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是传播荆州文化、荆州故事、荆州声音的原创精品。 翁先生的学术操守和治学态度足为矜式 当前,学术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人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有的人逃避现实、闭门造车;有的人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作者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守住了学者底线。 作者为杏坛耆宿,终身执教。退休后才出版第一本书,可谓“厚积薄发”。如果不克服浮躁心态,不摒弃功利思想,是难以做到“真求知,求真知”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翁先生在三袁研究领域孜孜矻矻、默默耕耘几十载,如果今天不开这个会,相信在座一半以上的人还不认识他。 《述而》一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想,这句话评价翁先生也恰如其分。 公安派研究的当代意义 公安三袁是本土文化的瑰宝,是荆州得天独厚的文化品牌。小修说:“变之必自楚人始。季周之诗,变于屈子。三唐之诗,变于杜陵。皆楚人也。夫楚人者,才情未必胜于吴越,而胆胜之。”(袁小修《花 雪赋引》)中郎诗云:“縠水温风解冻时,家家馔得雪玻璃。凭将野意酬君子,饱食西窗读楚辞。”(《食笋时方正月》)林语堂说公安派文学主张与胡适文学革命所言,如出一辙。周作人说:“信腕信口,皆成律度,自古及今,无出其右,就连胡适之先生的八不主义也不及这八字说的得要领。”所以,公安派上承屈子辞赋,下启五四文学革命,对文化传承有承前启后之意义。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仍有现实意义,为当前的文艺创作提供鉴戒。三袁首先反对厚古薄今,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二是反对字比句拟,主张推陈出新。三是反对依傍古人,主张见从己出。四是力主文质说,强调质的重要。五是推崇通俗文学。他们论诗强调性灵,认为诗文应“任性而发”,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倾向。其诗尚妙悟,贵创造,任性率真,多为即景抒情,表达热爱自然、厌恶拘束、狂放不羁的个性。但也有不少关心现实,针砭时弊,同情底层的忧国忧民之作。如《索逋谣》写东南地区因富庶而农民负担日益沉重。《猛虎行》鞭笞矿监税使的贪婪凶残。《古荆篇》揭露张居正奢华的生活,并对他死后被抄家籍没表示同情:“荣枯翻覆竟何言,昨宵弱水今昆仑。无人更哭西州路,有雀还登翟氏门。汉恩何浅天何薄,百年冠带坐萧索。昔时嘘气成烟云,今朝失势委泥砾。” 在电脑写作、全民写作、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反对模拟抄袭,仍是金科玉律。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没有生动鲜活、深刻准确反映时代发展的优秀文化创造者和创新者出现,文化自信就没有依托。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公安派推介需普及,研究需深入,仍有很大拓展空间,很多课题可做。如焦闳李卓吾与公安派、袁中郎与通俗文学、公安派国际影响及海外传播、公安派成员分布规律等。 中郎24岁举进士,26岁任县令。袁小修为乃兄作的《行状》称“有知之者,谓其识如王文成,胆如张江陵,假之以年,天下事终将赖之。”可见其政治抱负,但学界对袁氏政见的研究迄未透彻。 翁先生和家父同庚,三部曲可以视为是他一生的学术总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也是他终生不渝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既蒙赐书,又得诲谕。敬赋一律,以志愚悃: 恰似龙湖寓柞林,性灵妙悟出童心。略谈八识破迷障,详解三袁证梵音。天纵异才人已杳,地经浩劫圹难寻。 是翁矍铄据鞍马,我读《泷冈》泪满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