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伟雄 他是一位天才画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叱咤京域,誉满扶桑。他的艺术造诣极其深厚,才气和名气不输于齐白石,然而天妒英才、造化弄人,盛名之下的他又匆匆离世,让人唏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上,他的身影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瞬间划过天空,又悄然落在故纸堆里,以致80多年来鲜为人知。 近日,读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材运著作《王梦白传》,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了这位叫王梦白的草根画家短暂而灿烂的一生。 王梦白,出生于1888年。幼年喜读书绘画。27岁那年,王梦白从偏僻的浙西来到上海发展,得到了国画大师吴昌硕的指导。五年后他又来到北京,得到了北京画坛领袖陈师曾的赏识。在陈师曾的点拨下,王梦白改习画法,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1929年,王梦白东渡扶桑,在东京、大阪举办个人画展,轰动画坛,被盛赞为“中国第一画家”。然而在他声誉达到顶峰时,旧疾复发,手术失败,葬送了他的生命,也葬送了一代天才画家。 王梦白作画以随意见长,不拘谨,不墨守成规,兴之所至,一挥即就。他的创作有三快:眼快、手快、心快,这得益于他平时对动植物深入细致的观察,使他的作品腕底生辉,趣味横生。1925年新月社聚会上,王梦白的《水墨三色猪》,因其娴熟高超的绘画技艺,使他名噪艺林,传为佳话。 《王梦白传》一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王梦白和齐白石之间的过节。王梦白和齐白石都是中国近代画坛上的两位高手,他们师出同门,又同在一所学校任教,同样受到陈师曾的厚爱和指点,只是两人性格迥然。王梦白自傲,口无遮拦,对比自己年龄大、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有些瞧不起,经常以各种方式讥讽齐白石,两人因此结下矛盾。但他们的关系并非像有些人传说的那样不堪,两人多有合作。据说齐白石在遭受王梦白的讥讽后,不计前嫌让自己三个儿子都拜王梦白为师,曾一度成为京城画坛的一段佳话。在王梦白去世时,齐白石老先生不顾高龄,慨然与陈半丁、张大千等人联系筹备治丧办事处,担当起为王梦白家属举办王梦白遗作展览,筹集款项,料理后事,安置遗孤的重任。可以说,齐老完全不计前嫌,以德报怨。 《王梦白传》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按时间顺序排列,再现了王梦白跌宕起伏的一生。该传记文笔行云流水,既有传记特点,又有散文味道。文风诙谐幽默,清灵雅丽,对方言俚语、民俗风情的描写极有韵味。正如著名美术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传席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作者并没有像一些老学究那样,惯用夹文夹白,佶屈聱牙,貌似学问高深,实则迂腐酸朽;也没有斤斤于繁缛的考证,让外行读者晦涩难懂,不堪其烦,而是基于史实,将专业术语化为轻松的文艺笔调,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一个鲜活的艺术家”。 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在《王梦白传》里作者渗入了自己的情感,有对王梦白孤苦身世的同情,有对他才气的欣赏,也有对他过早陨落的惋惜。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也是站在客观角度,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观点,对王梦白的性格缺陷不掩饰,也不至于否定,而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本难得的好书,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只存在于教科书的人物血肉逐渐丰满起来。其实在民国这个山河离乱而又文气蓬勃的传奇年代,这些活跃在文化前沿的艺术家们本该这般鲜活生动,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只是每个人性格不同,命运也就不同,就像盛名之下的王梦白,其艺术生命还未来得及沉淀就过早陨落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画坛的一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