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珍文 石码头位于毛家口集镇东郊,地处四湖总干渠及其支流内荆河的交汇处,因地理环境和码头建筑物而得名。 相传,元末明初,毛家口集镇之东有一隅,地势较高,为人们避水患之佳处。一时间,外地逃荒难民、远近农夫渔户都争相在此落籍。据当地《杨氏族谱》和当地《朱氏族谱》所载:明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有朱、杨、刘、何、曾等姓氏先后定居于此。于是,便产生了朱戏湾、杨林垸、刘家小垸、何家湾、曾家垴等居民墩台。杨林垸和朱戏湾为邻居,仅有一条巷子之隔。朱、杨两姓先民们依河堤而居,为挑水、下河淘洗、下河捕捞之便,利用砖块、碎石、瓦砾等材料垒成一座简易的人工码头,码头有三十六级。至清朝道光年间,监利朱河乃湾村翰林墩有一名京官名朱材哲捐资,从湖南华容运来条石,将原有码头改建为四十八级石头码头。为给码头命名,朱材哲花了一番心事。一开始叫“朱家码头”,但又考虑到杨姓有想法;再叫“朱杨码头”,又觉得其谐音不雅;为做到大雅、公平,最后才以码头的材质为由,确定叫“石码头”。 旧时,“石码头”不仅是一方乡民的生活码头,也是毛家口地区重要的商业码头。旧时,陆地交通条件落后,商品货物的流通主要靠水运。据有关史料记载:毛家口集镇早在晋朝时,就有渔户定居。唐末宋初设港口码头,明初建成三里小街。一时,毛家口集镇商贾云集,市井繁华,集镇依内荆河而建,水运发达。由于商船往来甚多,内荆河水域面积有限,毛家口码头出现了拥挤不堪的现象。为保障水运畅通,减缓商船拥挤的情况,有部分商船便停靠在石码头。从此,石码头便成了毛家口第二座水运码头,直到解放后才渐渐取缔其商业作用。 毛市镇“石码头”红色基因深厚,浓缩了毛家口人民革命战争历史。1928年,党中央决定派周逸群与贺龙前往湘鄂边区,支援和壮大武装斗争的革命力量。在湘鄂边活动期间,贺龙、周逸群带领部队开展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洪湖地区、监利县境内,升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在毛家口境内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1927年3月,毛家口农民协会在此(杨承英家)成立。1928年冬,毛家口党总支在此(杨承英家)成立。1929年7月,监利县委确定毛家口党总支为“毛市中心党支部”,直属县领导。1930年10月,监利县委将毛市中心党组织改建为“毛家口区委”,亦称“监利三区”,下辖7个乡总支。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当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交通部长陈克昌(毛市街道人),在毛家口石码头频繁的进行过革命活动。1931年,监利三区区委书记杨子贞(分盐杨长人),因叛徒出卖,在铁嘴湖芦苇丛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时年9月,在洪湖瞿家湾英勇就义,享年23岁。解放后,人们将杨子贞的妻子《哭夫杨子贞》进行收集整理,撰写成《花鼓词·悲腔》:上孝堂,见血灵,珠泪滚滚;哭一声,杨子珍,奴的夫君;大眼光,找出路,革命办定;打毛市,和周老,指挥前行……至今在毛市、分盐地域流行。 1928年元月18日晚,贺龙、周逸群等10余人,乘坐一艘从武汉溯江而上的小火轮,准备直奔津市。当他们路经监利观音洲码头时,听船工说,观音洲有一支国民党团方队,备有不少枪支弹药。贺龙与周逸群决定去“借枪”。贺龙、周逸群来到团部,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毫无准备的团访队长肖仪卿毫无准备,吓得瘫痪在地。乖乖交出了长枪8支,驳壳枪4支,子弹200多发,贺龙还打了借条。之后贺龙、周逸群迅速赶往洪湖,途中,在毛家口石码头地下党员杨承英家中停留一会,询问了毛家口革命斗争情况后,便直奔洪湖。 1930年11月,监利游击大队队长彭国材,率部攻打毛家口,在石码头地下党员杨承英家设立作战指挥部。1945年8月23日,新四军襄南军分区司令伍绍南等,率部攻打毛家口,又在杨承英家设立作战指挥部。1947年7月27日,监利游击大队指挥长赖玉昆、副政委李秉范,率部奇袭毛家口,作战指挥部也设立在石码头杨承英家。 因为“石码头”的产生,当地便成了“石码头”墩台,整个村子被命名为“石码村”。清朝时期,石码村属中总北州里;民国时期,属监利县第一区毛家口保;1950年,称毛市区石码头村;1958年,设立石码大队;1960年,属毛市区新河高级社管辖;1969年,属毛市区新河公社管辖;1984年,属毛市区新河乡管辖;1987年后,改称毛市镇石码村;2017年,行政村调整合并,并孟河村、义兴村、石码村为现今石码村。 现今的石码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60户,总人口4820人,耕地面积7823.56亩。由原孟河村黄东湾、六湾、蒋家台、干堤上,原石码村公益棚、石码头、朱戏湾、刘家小垸,原义兴村何家场、沙岭上共10个自然墩台组成。 石码村跨四湖总干渠两岸,东邻福田镇项阳村和黄金村,西接毛市集镇,南靠随岳高速公路监利连接线,北毗分盐镇关庙村。随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毛福柳公路贯穿东西,石码大桥链接四湖南北,区位优势明显。 石码村产业发展多元化,全村60%的村民外出经营面点馒头生意,从事农业、养殖业的村民占30%,还有少数村民从事建筑业、在县镇市场经商、打零工等。石码村既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又是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的示范村。现今的石码村地域广阔,产业丰富,村容村貌光洁如亮,人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人们宜居宜行、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 现今的石码头村,早已被湖北省纳入仙洪新农村实验区之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排岸际,天蓝水清。村庄高楼林立,村路宽阔,四通八达。村域环境优雅,绿树成荫,花木绽香。随岳高速公路呈南北向穿境而过,省道黄观公路贯通村域东西,新建的毛市大桥飞架四湖南北,天堑变通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为传承红色历史,弘扬革命传统精神,毛市镇政府高瞻远瞩,在此地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基地占地面积75亩,总投资额125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栽植各类景观、果树共计1027株,铺设草坪4000平方米,游园路铺装1500平方米,石凳五套、长椅六套,木质栈道、栏架各一项,六角亭一套,健身器材两套。此外,在基地显目处树立一块石碑,镌刻“石码头”的来历。利用基地周围民居的墙壁,书写湘鄂西革命历史和监利毛市革命历史。 痛思血染洪湖水,深感魂依石码头。毛市镇石码头,虽然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名不见经卷,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它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倾力打造石码头红色基地,仿佛把人们带到了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让人们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舍生忘死、慷慨赴难的革命精神。深感革命成功,新中国建立来之不易,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谛。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