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书香荆州

唤醒散文的灵动之美

    □ 王玉

    1985年,18岁的庞余亮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十几年间,他把教学生涯的点滴趣事记录在了备课笔记本的背面,于是就有了这本《小先生》。书中的87篇散文,篇篇精巧,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文字之间闪耀的灵动之美。

    《小先生》中处处流动着鲜活生动的意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在作者笔下,辍学的学生是“野兔”。“在‘野兔’走后的几个月里,我经常在课上渴望着,一个长有亮眼睛的‘野兔’,真的像野兔一样,在上课前一分钟,带着一阵风,冲进我的教室来。”诗意的笔触,透露着作者的无限感伤,但有时,在浓浓的感伤中又有一丝希望。比如,在油菜花田中奔跑的少年是活力四射的“金兔子”,害羞的红脸女学生是“乡村百合”……作者把学生与自然界美好的事物作比,使学生灵动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那一个个生动的意象,唤醒了文章的生机,也唤醒了读者的热情。

    鲜活的意象之外,作者还以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增添了散文的灵动之美。描写不幸早夭的少年,他说,“孩子们完成了她们短暂的一生,像朝露,像闪电,或者就像一阵叹息,从我的教室里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作者的遗憾与疼痛,都融化在字里行间之中,他说,“我带着另一个我在夜空中梦想、生活和祝福……我和我的学生们,刚刚疼痛,刚刚诞生,刚刚啼哭过,如今正面对着大地上的绿衣乡村微笑。”这富有节奏感、跳动性的文字,给散文带来了音乐般灵动的旋律之美,也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余味,让我们读懂了灵动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学生的真挚期盼。

    文中的情感自然地从作者笔下流淌而出,如同跳跃的小溪般灵动。作者感念自然的馈赠,文字中也充满自然的气息。春天,在他笔下是学生“墨黑的头发丝中晶亮的汗珠”;埋头考试的孩子,在他笔下是“苹果在枝头静静地芬芳”;听到孩子们答题时笔尖在纸上游动的声音,他仿佛在“幸福地倾听蚯蚓在掘土的声音”……因为对学生的深情,所以万事万物都有了学生的影子,灵动、清新的文字,跟随作者的心情扑面而来。字里行间,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也是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用坚守消弭了寂寞,用文字点亮了希望。庞余亮就是怀着这样一份对学生的深切关爱,书写下了乡村教学生活中的动人点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优美、灵动、纯真的世界。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