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利剑出鞘》剧照 他被业界称为“拼命三郎”,30多年来,他由一名文化新兵,历练成一名文艺老兵。如今五十知天命,他仍然奋战在工作第一线,勇当一名红色文艺“排头兵”。他就是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院长、党支部书记王海章。 王海章,男,50岁,中共党员。近年来,他带领剧院在艰难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常年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年均为农民演出达280余场,观众达数百万人次,多次荣获荆州市、洪湖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称号,他领跑的团队曾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荣获全省“十佳剧团”“百团上山下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他在服务经济社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盘活剧院,地方戏向阳而生。他把一个几乎无法正常运转的剧团盘活,到如今向阳而生。他被组织派到剧团后,以一种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大胆进行改革。首先实行以老带新,让老演员带领学员和青年演员,学唱腔,练身段,保证正常演出。其次,为了解决演出设备陈旧问题,他想方设法争取资金,购买新设备,让演出能够正常开展。为了解决职工社保问题,他多次跑社保局、文旅局等多部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为剧团职工解决了社保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剧团职工多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他的努力下,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重新焕发了活力。 服务基层,当好文艺排头兵。为了让党 的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王海章常年带领剧院辗转全市21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为农民巡回演出,足迹遍布全市230多个村镇和周边多个县市区。每年夏季,他组织演职人员在洪湖生态园、金湾花海为南来北往的中外游客实景演出歌剧《洪湖赤卫队》,影响巨大,广受好评,为洪湖文旅事业增光添彩。针对东片乡镇群众喜欢看现代歌舞、西片乡镇群众喜欢看荆州花鼓戏的特点,他将多年演出的经典曲目整理成册,形成模块,做成不同类型的节目单,实行“点歌式”服务,让观众看得过瘾,听得有味;演出过程中,如果观众不“解渴”,他常常请演员临时加戏,尽量满足观众“戏瘾”。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到原汁原味的文艺节目,他带领“流动舞台车”把文化大餐送到田间地头;为了节省开支,他带头跑龙套,当道具搬运工,把农民的“舞台”扛在肩上、攥在手上。 打造精品,讴歌时代硕果丰硕。为了打造文艺精品,剧院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自编自导自演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利剑出鞘》《洪湖放歌》和传统剧目《寻亲记》《巡按斩子》;2020年,剧院将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荆州花鼓戏搬上舞台,成功入选第三届湖北艺术节展演剧目;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剧院常年利用“红色文艺轻骑兵”宣传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为配合全市乡村振兴、长江“十年禁渔”、防疫抗疫、安全生产等工作创作编排了《美丽乡村行》《喜说新洪湖》《精准扶贫暖人心》《网开一面》《禁捕退捕惠儿孙》《全民动 员战疫魔》《平安洪湖》等30多部小品、渔鼓、道情、快板等文艺节目,倾情为时代发声,为经济建设服务。 公益先行,公共服务彰显价值。生活中,一身正气的王海章还是一个热心公益的好心人。2017年,他发起成立了洪湖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为普及汽摩运动知识和推动全市汽摩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带头组织爱心人士向新滩镇北洲小 学和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乡特困学生捐款捐物;他参与组建洪湖蓝天救援队,为了提高救援效率,他积极参加救援训练,自费学习考取了《红十字救援证》《无线电操作证》《船舶驾驶证》。先后自费赴沙市、牌洲、燕窝、沙口、新滩、螺山、曹市、石码头等地义务参与救援行动。朋友们问他:“为啥要做公益?”他总是简单的一句话:“看到被帮助的人脸上的笑容,我就感到挺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