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体验制造业新工艺,与文物“对话”,感受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一群归乡“鸿雁”筑梦荆州—— □记者谭馨通讯员刘敏 “在沙市洋码头文创园,看到活力28、鸳鸯牌床单等老品牌和物件时,恍若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沙市,非常怀念……”7月13-14日上午,在我市举办的“知荆州爱荆州兴荆州”荆州市博士人才联盟成立暨荆州籍博士团返家乡活动现场,博士生代表梁小露感触颇深。 走进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楚文化数字产业园,体验制造业工艺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参观荆州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与文物“对话”,触摸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来到沙市洋码头文创园,感受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一天半时间里,归乡“鸿雁”共话桑梓情、共谋发展路,纷纷表示要将这份最深沉的“家乡情”化为助力发展的“强动力”。 梁小露:“为家乡变化感到由衷高兴” 25岁的梁小露是土生土长的监利人,本硕阶段均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结合自己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回乡就业规划,她选择到武汉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人虽在外,却心系家乡。去年8月,梁小露跟随导师团队到沙市区、洪湖市、宜昌市三地开展妇女儿童权益司法保护调研。在调研报告中,她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公检法司机关与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联动,进一步探索《家庭教育督促令》具体实施方法等建议。 近年来,荆州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招才引智政策的落实,为高层次人才返乡提供了越来越多便利条件。 “无论是招硕引博‘荆九条’,还是招才引智政策,都让我深刻感受到荆州建设青年友好发展型城市的决心。”虽然还有两年才毕业,但梁小露已透露出回家乡工作的意愿。 活动现场,市人才办、团市委、市招商促进中心联合为荆州籍博士团、省第十二批“博士服务团”、荆州“招硕引博”博士共53名代表,颁发荆州市“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城市合伙人聘书,梁小露是其中之一。 陈广:“我非常愿意回家乡挂职一年” “我们科室有一个去荆州工作的机会,你愿意参加吗?“我非常愿意!”今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陈广,在被科室主任涂胜豪教授问到是否愿意参加湖北省第十二批“博士团”回荆州挂职工作1年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陈广出生于洪湖,1997年前往武汉求学,2008年进入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工作。转眼间,离开故土在外学习、工作已25年。 在他看来,能用所学知识和技术造福家乡患者,并将其所学传授给家乡同行,非常有意义。今年6月底,陈广来到荆州区中医医院,拟任副院长一职。 为进一步提升地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目前,陈广已征得其老师陆付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同意,计划在荆州区中医医院组建陆付耳名医工作室。 该工作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建设。工作室成员将定期坐诊,参与病区查房和疑难重症病例会诊,通过学术交流、跟师带教、查房指导等多种方式,推动陆付耳教授学术经验的传承和推广。 “希望能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在慢性疾病治疗上有所建树,并以专病为突破口,助力打造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区中医医院。”挂职时间虽然只有1年,但陈广却有自己的规划和抱负。 张麒:“希望家乡文物修复技艺走进课堂” “能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是我一直期盼的。”返乡活动座谈会中,博士后张麒表达了为家乡发展助力的意向。 31岁的张麒是石首人,2021年9月博士毕业后,到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领域,包括做学术研究,为政府规划、领导决策咨询等提供智库服务。 由于常年在外,张麒对家乡的了解并不多。6月下旬,张麒从朋友口中得知本次活动后便主动报名参加,在他看来,这是一次深入了解家乡的机会。 参观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后,张麒惊叹于家乡在文物修复、保护等方面的精湛技艺。看到全国各地的众多“国宝级”文物在家乡得以“延年益寿”、甚至“复活”,他倍感自豪。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