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袁国辉 吃苦,成了一个励志名词。吃苦,都该吃哪些苦呢?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苦。界定清楚了什么是苦,也就好回答苦值不值得吃了。有人忽悠说,一个人多吃点苦好,多吃苦可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这话似是而非,如果吃苦果真是好事,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幸福的人了。 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受,苦似无形,却又有形。有些苦是肉眼可见的,如蜗居都市,如病痛缠身,如日复一日无偿加班;有些苦是锁在眉头里的,如看不到希望的劳累,如失去亲人恋人的痛楚。有形的苦也好,无形的苦也好,吃苦的人是无法从中品出甜来的。于是乎,我们希望在彼岸寻求一个美好的结果安慰自己,借此消解吃苦带来的隐痛。可事实常常会打脸。苦之所以为苦,是因为它不必然有苦尽甘来的结果,甚至,苦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会摧残一个人的身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五加二,白加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吃苦警句。既然这么多人对吃苦饱含深情、满怀期待,吃苦这事就很值得说一说。 人生在世,能吃的苦主要是三类:吃学习训练的苦、吃工作的苦、吃生活的苦。这三类苦,各有各的苦处,却又有勾连。吃不了学习训练的苦,就得吃工作的苦、生活的苦。 只要方向没选错,学习训练的苦倒值得一吃,因为吃这苦能给人希望。除极少数天赋好的人外,大多数人的学习成绩与专业素养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 把一项技能当成爱好练练,你或许会玩得很开心,要是把它当成专业,当成未来谋生的技能,再练的时候,你大概率是开心不了的。专业和玩票的要求相差甚远。要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专业,专业才能证明你职场的价值。不深扎进去,不脱皮掉肉吃苦,专业就练不精。专业不精,专业这碗饭就端不起来。 工作的苦大概人人都得吃,如果吃一段时间后,工作就进入舒适区了,这苦本质也是一种训练的苦。要是工作的苦吃个没完没了,这就值得深思了。工作的苦一则缘于干的不是爱的,二则缘于挣的不值干的。 人人都想爱一行、干一行,这样的择业观是奢侈的,爱的那行,未必适合你干,也未必能轮得上你干。爱一行,干一行,实现不了时,务实点,找个工作先做起来很必要。能养活自己了才谈上说别的。 很多人对工作不满意,感觉自己在吃工作的苦,实则是因为他们被单位盘剥了。老板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机器使,这苦自然让人意难平。 无论哪种情况,工作的苦能不吃就别吃了,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张有弛的工作,心情愉快的工作不仅有益身心,也有利于自己平衡发展。 生活的苦,说起来都是泪,它多半是因为贫困或生计艰难造成的。这苦最不值得吃,也最没必要吃,因为吃过这苦后,谈不上对人生有何助益。可贫困有时又让人不得不吃生活的苦,我们只能隐忍,只能承受,以待生计好转。我相信,不管什么人,只要经济条件好转了,他立马就会提高自己的生活待遇。 苦就是苦,吃苦是因为我们不得不吃苦。有些苦,我们乐意吃,是因为心存一份苦尽甘来的憧憬。如果这份憧憬不存在,吃苦并不值得被美化。倘若不吃苦、少吃苦,我们也能取得同样成就,也能获得同样的幸福,我宁愿把这苦扔一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