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书香荆州

序跋选粹
观阵中学并未远去
——陈远发《远去的观阵中学》序

    □高晓晖

    缘分还真是一种很难言说的东西。要不是文坤斗先生推荐陈远发先生的书稿《远去的观阵中学》,我大概很难有机会与远发先生的这部新著发生关联。缘分之来,看上去是如此简单,可是,这缘分的背后,似乎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力量在推动,使两个不关联终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关联,想来这真是一种荣幸。

    在我的阅读中,记不清有哪一部著作,让我产生过如此强烈的代入感。我和远发先生是同龄人,又都有乡村学校就学的经历和体验。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风景和故事,竟是如此的相类相似,莫非真的“太阳底下无新事”?

    逝者如斯。时间的流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滔滔逝水,奋力打捞、抢救湮没或即将湮没于时间之河的故事或者风景,是作家的使命。为时代立传,其实就是用文字的力量去打捞、去抢救既往的历史,树立起时代的碑石,以此来抗拒时间的湮没。因此,作家是神圣的也是悲壮的,像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因为,时间的湮没是如此的迅猛,而作家的打捞与抢救却又是如此的力不从心。

    在时间的长河中,洪湖观阵中学,一所创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简易中学,它是如此微不足道,就像一粒尘埃落入历史的烟波之中,几乎转瞬即逝。然而,在受教于这所学校的学子心中,它却是一座丰碑,精神的丰碑,它是如此崇高,如此让人难以忘怀。远发先生说:“我与众多同学在这里寒窗苦读,课余嬉乐。这里的艰苦生活磨砺了我们,同时也给了我们欢乐。在一砖一木的罅隙里,我能触摸到时光深处的印痕。它昔日的辉煌,还有那些勤学苦读的身影,一直浮现在脑海中。”(《我的母校》)“母校一直驻扎在内心深处,我对她的依恋,从来没有停止过。”(《情怀如山》)

    基于对母校的感恩与依恋,也出于对岁月无情的悲凉。远发先生有一种挺身而出的豪迈。他说:“任何人与事,终将抵不过岁月的流逝,是到了该留下些什么的时候了。既为怀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又为一份观阵情怀。”(《情怀如山》)

    要为母校“留下些什么”,也就是说,他将以一己之力,打捞或者抢救一段流逝的岁月。这当然是十分艰难的,同时也需要勇气和底气。他的勇气应该来自对母校的感恩。是这份感恩之心致使他不能不义无反顾。而底气则来自他把握历史、辨识历史、书写历史的能力。远发先生师从马立臣等历史学名家,谙熟历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同时他又十分地爱好文学写作,于是,他分别于1999年出版了《文化名人故里散记》,2002年出版《荆楚文化之谜》。前者是1995年前后,远发先生外出考察的收获,他“每到一地,总是忘不了拜谒当地文化名人故居、墓地等遗址,时间一长,文章渐成气候,形成‘文化名人故里’系列”(《文化名人故里散记》后记)。后者则是远发先生打探、研究荆楚文化现象的收获,他“抓住荆楚地区古往今来在历史、地理、人文、自然诸方面尚未解决的若干难题,介绍其内容,分析其性质,推测其解释,追溯其源流”(蒋昌忠《荆楚文化之谜》序)。显然,远发先生如一位虔诚的勘探者,对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持之以恒的搜寻、辨析的兴趣。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史家四长”(史德、史才、史学、史识)之说,史德,是对历史的态度。要持守“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的信念。史识,是对历史的认知,明辨是非曲直,做出价值评判和取舍。史才、史学,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熟知程度和表述能力。“史家四长”,当然要以史德、史识为重,但史才、史学却又是史德、史识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史家四长”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割裂。历史学科班出身的远发先生,当然是信奉“史家四长”的信条的。以“史家四长”为准绳,远发先生的史学修为,使他具备了担纲“校史”写作的底气。

    关于观阵中学的“校史”写作,其实并非“史学”意义的校史,而是一个更为文学化的文本。书稿分为七章,大致可分为四个板块,第一至第四章为第一板块,是校园书写。第五章为第二板块,是教师风采。第六章为第三板块,是学子芳华。第七章为第四板块,是未来展望与思考。虽然远发先生对观阵中学创建、发展、改制几十年变迁有清晰的勾勒,但他关注的重心还是在写人。写个体,也写团队,为的是要提炼一种精神。即所谓“观中精神”。远发先生说:“这种精神是乡村中学所独有的,在中国社会却又普遍存在。我要叙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乐于奉献,不怕苦累,团结奋进,不懈追求,感恩回报。”(《情怀如山》)从历史的记忆中搜寻,提炼,作精准的精神辨识,这是作家的初心。而其终极目的,则是对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发扬光大。尽管如此,远发先生并非以严谨的史学话语来叙说“观中精神”,而是以一种“在场写作”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种种精彩。在作品中的言说,自始至终,远发先生都是“局中人”,他总是把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真诚、真切的情感流露中感受时代的气息,感受历史的真实,进而受到一种精神的陶冶或洗礼。

    过去未去。在远发先生笔下,观阵中学,这样一所已经消失在时间逝水中的乡村中学,被较为完整清晰地打捞上岸,她的简陋与艰难,她的生机勃勃,她的辉煌与辉煌之后的谢幕,尤其是她不惧风雨、一往无前的精神气象,是如此生动的再现于读者面前。观阵中学并未远去!

    未来已来。新时代,新征程,无疑将遭遇无数新的挑战。要迎接新时代新征程中新挑战,观阵中学的故事、观阵中学几辈教师的故事、观阵中学走出的一届一届莘莘学子的故事,或多或少能给读者带来思想启发或者精神滋养,这大概正是远发先生的创作初衷吧!

    是为序。

    (作者高晓晖系湖南临澧人,著名文艺评论家。历任《长江文艺》编辑、《今日名流》执行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巡视员。)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