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伍丹见习记者肖丹通讯员邓南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科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凝聚人才。 近年来,市社科联始终把育人才、出成果作为初心与使命,通过以荆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为抓手,以打造论坛、课题、宣讲、培训等特色品牌矩阵为依托,为社科工作者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引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用好评奖“指挥棒” 建强社科人才库 “本届社科奖是荆州优秀学术成果的一次大集会。”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本届市社科奖评委周中林表示,“高质量”是他参与本次评审工作的最大感受。 质量之高,一方面源于系列聚焦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出炉,它们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凸 显、学科“荆味”特色明显。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参与者的层次上。“从本次获奖者情况来看,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博士比例明显高于往年。”周中林说。 高层次成果与高层次人才能脱颖而出,与“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评奖体制机制有着直接关系。 荆州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肇始于2000年,每两年一届,是市社科联匠心打造的品牌,更是全市社会科学领域唯一的市级政府奖励。在历届评奖引擎拉动下,成果申报渠道不断拓展,参评成果形式多样,也催生了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喜人变化。 评选不唯资历的评奖主张,是市社科联强化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这也让我市社科人才队伍年轻化趋势凸显。我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对参评者不设门槛,突破门户之见、资历之限,不拘一格选贤举才。据初步统计,本届34项获奖成果中,作者达72人,其中45岁以下获奖作者比例超过70%。 多点发力激发 人才理论研究活力 课题在社科研究中发挥着引领学术、带动研究、锻炼人才的引擎作用。 自2014年以来,市社科联以“荆州智库”年度课题研究这一品牌抓手,凝聚全市基层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课题工作不断创新,课题项目从最初的“独角戏”发展到现在的“大合唱”,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荆州智库申报课题155项,立项39项,结项37项,长江大学陈承等专家学者7项成果获湖北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加快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荆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荣获省社科院2021年度全省社科分院(所)优秀调研成果奖二等奖。 为促进“思想交流、智慧碰撞”,激发社科人才队伍活力,市社科联、市委讲师团组织全市专家学者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去年以来,立足“知荆州、爱荆州、兴荆州”“清廉荆州”“真情听民声、春风暖民心、同心促发展”等主题,打造叫得响、传得开、受欢迎的宣讲品牌,围绕经济发展、百姓民生、历史文化、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举办党的政策宣传宣讲4988场,受众达38万人次。为进一步壮大社科普及志愿者队伍,今年5月,市社科联畅通“联”的渠道,发挥“联”的作用,组建在荆高校、市委党校和社科类社科组织专家学者形成“荆津乐道”党的创新理论社科专家公益宣讲队,建成社科专家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 为不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市社科联将持续完善社科专家库,积极发掘荆州社科界优秀人才,在课题研究、成果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通过丰富线上线下学习形式,组织好社科骨干培训,进一步提升社科工作者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发挥社科名家工作室带动引领作用,培养壮大以名家为核心的社科队伍。加强与荆州籍知名专家学者的联络和沟通,以“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创新方式推动引智回荆。同时,发挥社科界政协委员作用,加强专题调研和交流,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