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必鸿 周老嘴镇位于监利市北部,离城区约25公里。境内耕地肥沃,河湖港汊密布,是江汉平原上富庶的鱼米之乡,物阜年丰,人杰地灵。相传西荆河经周老嘴古镇之南迂回东流,使该地形状似嘴,曾有一姓周的老翁在此设渡,故称周老嘴。旧时,从这里坐船,东可以经洪湖到武汉,西可以由白鹭湖达沙市,水路十分便利。 周老嘴镇,始建于明,兴盛于清。古镇的老正街仍完整保留着明清时的街巷格局和古朴的建筑群。老正街呈东西向沿河分布,街长千余米,街宽三、四米,铺设青石路面。 街道两旁的房屋均为前后多进的砖木结构民宅,建筑布局为前铺后居,每幢房屋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和厢房,房与房用木板和木格板相隔。屋顶上是清一色的小青瓦,山墙上翘耸着形态各异的雕垛。临街的门窗,图案精美,但早已褪去了红漆,在斑驳中显现出岁月的沧桑。 周老嘴镇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有小汉口之称。我小时候,古老的小镇还非常繁华。老正街上店铺林立,有百货店、布匹店、副食店,还有裁缝铺、理发店、酒馆、茶馆。街上的行人比肩接踵,每个店铺都很热闹。印象最深的还是几家茶馆,几把茶壶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一群老大爷坐在八仙桌旁,悠闲地品茶,握着烟杆叭嗒八达抽着旱烟,聊着古往今来的国事、家事。我的叔祖父就是茶馆里的常客。 老正街的南面,称前街,是沿河的集市。天刚亮,集市就喧嚣起来。买菜的、买柴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而交易要由菜行统一操办。前街的西边是牲畜交易市场,吆喝声此起彼伏,偶尔还传来响亮的驴叫声。整个集市一直闹腾到太阳当头,才慢慢安静下来。老正街的北面为后街,以前是一条通往外地的公路,从早到晚,不时有马车、拖拉机、卡车在镇上停留。 每到端午节,古镇就会沸腾起来。四里八乡的人们到镇上赶集,看龙舟比赛。河两边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附近的每个村都会派上一两条龙舟参赛。只见河面上鼓声阵阵,一排排船桨翻起层层波浪,一艘艘彩色的龙舟你追我赶地冲过大桥。看比赛的人都为自己村的龙舟或熟悉的人加油。有一年,我和几个同学到镇上看龙舟赛,很快就看到了我们村的龙舟,不一会看到舅父在划船,后来在另一条龙舟上又看到了姑父,我便不停地扯起嗓子喊。回家的路上,才觉得嗓子都哑了。 到了过年,又是小镇异常热闹的时候。年前,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涌到镇上办年货。大年初一刚过,就有一队接一队彩色的龙威风凛凛地从街头舞到街尾,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便炸响了整条街。 如今,周老嘴镇的中心移到了北面的新街上,古镇的老正街沉寂下来。漫步在老正街上,只见街两边的墙面上挂着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旧址招牌,它们在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现在,根据地的旧址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老嘴镇成为全国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老嘴镇是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是湘鄂西省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湘鄂西省和红二军团的重要机关都设在此地。1930年9月,邓中夏、贺龙在周老嘴主持召开红二军团全委扩大会议。1931年,在周老嘴成立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1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党代会也在周老嘴召开。后来,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周老嘴镇也一直是监利县首脑机关所在地,广大军民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解放前,我父亲罗寿世是周老三区武工队的队长,他和战友们也曾在周老嘴一带出生入死地战斗过。 周老嘴镇现存革命旧址48处,主要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委、红二军团总指挥部、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学校二分校、红二军军部、政治保卫局等旧址和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会址,还有段德昌、夏曦、贺龙、周逸群等人的旧居。很难想象到,这条小小的街道,曾经有过“家家驻红军、户户设机关”的辉煌历史。 老正街96号,是“周老嘴革命历史纪念馆”。徐向前元帅题写的“青史永垂”四个大字,在正厅上熠熠生辉。墙上悬挂着贺龙、周逸群、段德昌、邓中夏、关向应、柳直荀、许光达等领导人的照片。陈列柜里,有老一辈革命家使用过的布告、印章及马灯、草鞋,还有湘鄂西省政府发行的纸币、铜币、银币、邮票。在枪架上,摆放着红军使用过的梭标、大刀、枪支、土炮。遥想峥嵘岁月,我仿佛听到嘹亮的军号声,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红军将士挥舞着大刀、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情景。 从纪念馆出来,我拜谒了柳直荀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碑上镌刻着的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主席对杨开慧烈士和柳直荀烈士的怀念之情。广场中央,苍松翠柏簇拥着高大挺拔的柳直荀烈士雕像。柳直荀历任中共长江局秘书长、中央军委特派员、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湘鄂西临时特委书记。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柳直荀和贺龙等同志率领部队打过许多胜仗,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老正街的东头,有一所学校,挂着逸群小学的校牌,院墙上还有一个旧址牌匾“列宁小学”。这所学校曾经也叫周老中学,我在周老中学读了两年多的初中,初中毕业后到外地读高中,从此就离开了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