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卫平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秋天来了!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的标志大抵上就是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舞,大地一片金黄。南宋诗人刘翰的绝句《立秋》,从秋风习习的“一枕新凉”入手,最终落脚到“月明中”那“满阶梧叶”的意境之中,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诗人在夏秋交替寻找秋天朦胧景象的感受。 古代《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是秋季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元代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敛也。”秋天,带着肃杀之气,随着场场秋雨款款而来,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拉开帷幕,也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对此,气象专家的解读是,从这一天开始,就是古代天文学上的秋天了。秋天,既是天气转凉的季节,也是万物收敛聚集的季节,更是农业大丰收的季节。所以,《说文解字》里说:“秋,禾榖熟也。”《尔雅·释天》里也说,“秋为收成”“秋为旻天”“秋为白藏”了。可见,秋天是百谷成熟的季节。近年来,各地也常在立秋后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丰收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吟秋的名句。不过,我却认为,宋人史铸的“露从今夜白,菊是去年黄”的诗句,更加切合秋景。其实,立秋“三候”中,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刘翰《立秋》中的“一枕新凉一扇风”,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描写的就是“三候”中的前两候。毫无疑问,“白”是秋之标志,而秋雨带来的“寒凉”,则抑制了蝉的鸣叫,大自然更替所带来的景象,让诗人笔下的秋景展现出别样的精彩。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早在周代,官方就将迎祭活动作为重要的国家礼制。《吕氏春秋》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从《后汉书·祭祀志》的记载来看,汉代也承继此俗,天子在“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耒扬武之意。”而《梦梁录》里的记载则比较有趣了,宋代立秋之日,皇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宫殿内,待到立秋时辰到时,太史官便朗声高奏:“秋来了!”此时,盆栽的梧桐树会应声掉落几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同时,民间也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民国《首都志》中说,“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在江汉平原,历来就有立秋日多吃西瓜防秋燥的“啃秋”习俗。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傅玄《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此则其事也。张骞寻河源,所得榰机石示东方朔,朔曰:‘此石是织女机石,何于此?’为东方朔所识,并其证焉。”其实,七夕这个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与端午节一样,源于楚国、源于荆州。明代的《物原》里非常明确地说,“楚怀王初置七夕”。其时,楚怀王不正是在荆州境内的纪南城吗?对此,《荆楚岁时记》里的注文说的更清楚:“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河南南阳一块汉画像石上,则刻着以河鼓为牵牛。以上这些,都印证了《楚国风俗志》中的观点:“盛传于汉代的牛郎织女传说带有楚文化的明显胎记”,七夕节是“战国时期仅为楚国独有的一个地区性节日”。 牛郎与织女,本来是两个星辰,其传说源于神话故事和古人对天文知识的获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商周时期。七夕这个楚国的“地区性节日”,直到东汉时期才正式成为国家的节日,又称乞巧节、双七节、女儿节和双星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七月初七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人们在乞巧的同时,也祈求爱情与生育,甚至还有祈求农业丰收的愿望。以前,七月初七除了祭祀牛郎织女外,人们还会干些什么呢?有一首民歌就很能说明问题:“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这《乞巧歌》表明,乞巧活动是妇女们为了追求心灵手巧、美丽迷人,期望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祝愿姊妹、父母双亲幸福长寿而开展的。“乞巧”,在荆州又名“吃巧”与“咬巧”。因此,在旧俗七月初七的夜晚,如果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都要在月光下摆瓜果于庭院,向织女“乞巧”。洪湖监利等地的妇女们则是将煮熟的菱角与瓜果摆放于庭院,边吃边纳凉。 “信巫鬼,重淫祀”是楚人的文化特征之一。经过了2000多年的衍变和嬗替,岁时习俗仍体现着荆楚巫风。旧时,荆州还有在七月初七乞巧节时,用簸箕和筷子请七仙女下凡答疑解惑的旧俗。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正如荆州籍边塞诗人岑参所说,绵绵秋雨,带来丝丝清凉,夏天的印记一点一点地消逝于记忆之中,让人们感受到“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意境与别样风景。立秋之日,穿过斑驳的梧桐林,在秋凉的惬意中登上荆州古城之上的曲江楼,向着远处的荆江眺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中的诗句,顿时印入眼帘: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