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城 苦竹甘泉,位于松滋街河市镇西,与月岭残阳、灵济晓钟、莱洲霁月、江亭晚钓、一柱蓬莱、剑峰丹鼎、栖云龙窟共称“松滋古八景”。 过去,这里有座古寺。寺前一泓清泉,长涌不息,水味甘洌异常,谓之甘泉。泉畔几簇修竹,节生五枝,四时常绿不凋,名曰苦竹。竹影扶疏,若丹青泼墨于纸;泉水澄澈,犹宝鉴镶嵌于地。古寺重檐欲飞,高塔直耸入云。四野施主香客,尽皆流连忘返;八方文人游士,莫不题咏赞绝。 相传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黄庭坚谪贬黔州途经松滋,曾借寓此寺。膜拜之时,见香炉中倒插一笔,近前细观,竟是其昔日在蜀中虾蟆碚坠入葵花井中之物。因问通慧长老“此笔从何而至”,长老云“疏浚甘泉井所得”。黄庭坚述其缘由,长老取笔奉上。黄庭坚接过笔来,信手插入井畔湿润之地,不料此笔顷刻泛青,不过半个时辰,竟长出几棵芽来,几日后便笋干森然,枝繁叶茂。此竹独具一格,节生五枝,若蛟龙现爪,移植他处,则枯败凋零,全不似楠、桂、金、水诸竹。因其种以三寸之管,辗转于黄泉之下,流徙至千里之遥,自蜀入楚,甘苦备尝,乡人皆称之曰“苦竹”。通慧长老为酬敬神灵功德,乃游方化缘,重修寺院,命名曰“苦竹寺”。时隔五载,黄庭坚遇赦归来,再经街河市,但见此处寺宇轩昂,疏竹摇曳,佳木葱茏,景象大非从前,想自己几载备受坎坷,不禁感慨万端,遂题七律一首:“云生草履踏芒鞋,双手摩挲醉眼开。竹苦鸣柯招野趣,泉甘濡笔写诗才。梵声高处群鸦唱,塔影空中落雁回。通慧老僧能识我,当年山谷此重来!” 黄山谷题此诗后200余年,苦竹寺旁诞生一位名士,就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帷幄重臣傅琳。傅珊先从陈友谅起事,后随朱元璋为官。朱元璋称吴王、登皇位时,被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傅琳拜相以后,曾在故里营建府第。传说其常以后园之竹为骑,朝赴京城理政,暮投府中安宿,两地千里,瞬息即至。后退官还乡,卒于桑梓。苦竹寺旁出了这样一位大官,所处平畈便被称作“官坪”,其名相沿至今。 苦竹甘泉,不独地灵人杰,惹人梦萦魂牵,更以革命胜迹令人心驰神往。1928年2月中旬,一位剪齐耳短发的妙龄少女,脚踏早春残雪,从江陵来到这里。此时,这里已由本地进步人士雷鸣泽办起一所“向上学校”。从此,“向上学校”的讲台上,多了一位年轻端庄的女教员;这一带共产党组织的活动中,多了一位精明强干的女同志。她坚实的足迹印在乡间小道,她悦耳的声音响在农家草房。她和她的同志们一道,夜以继日,舍生忘死,用满腔赤诚唤醒民众,把革命火种播在山乡。2月下旬的一天夜晚,苦竹寺里,灯火如豆,一个庄严的决定在这里宣布:中国共产党松滋县委员会正式成立!于是,这块涌甘泉生苦竹的土地,作为松滋人民革命纪念地载入松滋现代史册;这位年轻女教员的名字——黄杰,便作为松滋第一任县委书记留在松滋人民心中。 松滋县委成立以后,即在这古刹之中运筹帷幄,指挥全县革命斗争,一个月内,发展党员300余名,建立支部20多个。苦竹甘泉的星星之火,在松滋大地燃成燎原之势。两年以后的1930年夏,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湘鄂边东下松滋,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穷苦农民参加红军闹革命,“地方团勇,不战而逃,城内驻军,偃旗息鼓”。 苦竹甘泉东边不远的一棵白果树,因贺龙军长在树上拴过战马,后来被人们称为“红军树”。白果树下一位名叫李文清的青年,因听贺龙军长演讲参加红军,后随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勋。1955年,荣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如今的苦竹甘泉,环抱于街河市中学校园之中,遗古风,焕新颜,更具风采。古时塔楼寺宇,几经毁圮,现仅存后殿。进得殿来,但见左右雕窗如画,前后拱门似月,院内几丛苦竹,枝舒龙爪,苍劲胜前。出后门百余步,便是甘泉井,泉水甘洌如故,井台整修一新。一座仿古六角亭傍井而矗,李文清将军手书“甘泉亭”三个大字镌刻其上。苦竹园与甘泉亭之间的草坪上,一座纪念碑卓然玉立,上刻黄杰娟雅端丽的题字:“向上学校旧址”。碑顶一柄火炬,飘飘欲燃,下衬绿树翠竹,上映碧云蓝天,灼灼透红,熠熠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