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学副刊

曹操兵败走华容

    公元208年,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水陆大军顺江东下,想一举消灭盘踞在东南方的刘备和孙权势力,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由于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的长江南岸),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郡城在今湖北荆州城)。”

    华容道,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曹军逃入华容县境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汉朝华容县城在今监利县周老嘴镇附近。曹操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补充粮草。

    曹操败走华容道,在县内留下了许多传说和地名典故,其中最精彩的是以下传说:

    当曹军逃到位于县内今白螺镇杨林山地带时,此地林木茂密,地形险恶。相传曹操在这里遭到诸葛亮布下的伏兵、刘备手下名将赵子龙率领的三千人马的阻击,全靠众将士拼死力战,才得死里逃生。因赵子龙在这个山岗上阻击过曹军,此岗因此得名为“子龙岗”。

    曹军冲过子龙岗,逃到白螺狮子山下。此处地势险要,形似一个葫芦口。曹操在这里又遭到刘备手下猛将张飞率领的三千人马的伏击,曹军损失惨重,溃不成军。此地后来就称为“葫芦口”。

    曹军从狮子山向北逃到今上车镇的王塘附近,遇一河流挡住去路,周围人烟稀少,难以找到架桥材料,兵马无法过河,曹操焦急万分。这时战马嘶鸣,一士兵从一匹受惊的马上摔下来,曹操回头看见马上的鞍桥,顿时计上心来,连忙令士兵用马鞍在河上叠起一桥,曹军才得以渡河。此地后来搭了一桥,人称“马鞍桥”。

    曹军逃到今上车湾镇太平桥附近时,已经是人饥马乏,无法前进。处于饥寒交迫中的曹操,从马上昏倒在一片长满绿油油的萝卜菜地里。曹操被部下救醒后,眼见田里长着白嫩萝卜,顿感饥渴可解。此刻,曹操便命令士兵吃萝卜马吃菜叶,顿时饥乏锐减。此田因此而得名为“救曹田”。

    曹军逃到今上车湾镇曹桥汊沟时,人马陷入泥沼之中,越挣扎陷得越深。曹操只好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自己也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后来被称为“曹鞭港”。

    曹军艰难地走过沼泽险路,残军败将来到今毛市镇一高坡前,正准备依坡小憩时,突听一阵鼓响,刘备手下大将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足跨赤兔马,带领五百校刀手从坡后杀出,截住曹军去路。曹兵个个魂飞胆寒,自认必死无疑。此时,曹操却临危镇定,徒步上前与关羽叙旧,历数过去对他的知遇之恩。终于感动了以义气着称的关羽,曹操因此幸免于难。后人将此坡名为“放曹坡”。

    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这些传说,有些是历史的真实:即曹操从赤壁败退,逃走的路线确实是华容道。而且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确实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有些与历史并不完全相符:即并没有遇到孙、刘联军的阻挡,而后面确实有关羽等率领的孙、刘追兵。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住自己不被曹操消灭。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到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节选自《监利历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