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林钊勤 《孤独树》是马金莲的第四本长篇小说,共有30多万字,主要讲述留守儿童的问题,特别是对“留守”主题的深度挖掘和艺术表达。通过留守儿童的视角、成长和遭遇,深度展现乡村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生活、生存的真实现状,深究之下,也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马金莲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作者。他的处女作发表在《回族文学》上。紧接着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同时,她也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郁达夫奖等,成绩斐然。所以,她在创作时考虑的内容,包括题材,挖掘的深度都有一定的考究;读她的作品,会让人感觉到特别真实,特别有生活气息。 在《孤独树》中,偏僻小山窝里面的小男孩哲布是主人公,“哲布”这个名字,马金莲也是深思熟虑过的,哲,是先贤圣哲;布衣,粗布淡饭。我以为,在《孤独树》中,“哲”泛指多个阶层的众多人物;“布”,是另一个阶层的众多人物,这一人名,不仅有新意,更蕴含着深意。 哲布从小就跟着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长大,而他的父母,因为生活问题,在遥远的大城市打工,而且已经离异。他在逃离生活的小山窝,前往父母所在的城市时,哲布对所见的一切都是分外好奇的。 然而,当哲布面对城市这个庞然大物时,他又开始反思。生活是真实的,因为真实而呈现出生活中的某些残酷,包括爷爷对爸爸的质问:打工挣钱,打工挣钱,眼睛只知道赚钱。但打工挣钱,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啊。 在20世纪80、90年代,打工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时代发展从农村调取了大量的劳动力,注入到城市,吸附着乡村的有生力量,让城市化迅速发展。但这个过程中,也注定了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两代人、三代人之间的情感维系,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漏洞。 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的经历。从小跟着姥姥姥爷生活,父母在国外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是极少见面的。对于他们的感情,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很模糊,即使他们过年回来,我也很难流下思念的眼泪;唯一维系的只有每个月的通话,以及通话里面所说的生活费。 马金莲正是对生活极其敏感的优秀作家。她的创作一如既往地扎根于土地,切实地关切到了人民和土地,关切到我们生活的日子,她所用的语言,或者是表达的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能体现出来的。 《孤独树》作为留守儿童的载体,用来表现出特定时代与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沼泽;在这里面,关于人性的描写,马金莲处理得一直很微妙;包括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也是《孤独树》的一大特色,为读者增添了独有的趣味,也充分表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性、喜怒哀乐、文化魅力的一面。 马金莲曾说:“结尾部分我数次陷入矛盾,进退维谷,不知道手中的笔该怎么往下写,人物的命运该怎么走,文本要给主人公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安排?留守是大命题,这命题沉重到,将文本书写到中途的时候,我有一种窒息般的压抑感……” 小说的结尾也是开放式的,留守环境里长大的哲布,他将继续出走还是返回乡村,重新开始人生,又或者遭遇新的经历,我们不得而知。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还在发生…… 值得一说的是,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如何发展,我们面对一个人,或者一棵树,都是极其渺小的,我们无法解救自身的孤独,以及与事物之间的隔膜,我们每个人,都属于留守的一部分,都属于“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