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繁华 梅雨时节,高温高湿,连续大雨,塘满堰满。孙子学校的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线上开讲,通过观看安全教育视频,我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安全教育已落实到千家万户,尤其是防溺水教育,务必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炎热的夏天,人们劳动强度大,自然的解暑方式也就青睐于水了。小孩子们更是喜爱有加,那些八九岁、十一二岁的孩子们结伴到墩前的池塘里“打泡湫”(方言)。塘水清悠悠,绿树塘边合。孩子们伸臂划水,脚抛击水,“扑扑扑扑”的“泡湫”声响满池塘,闹翻了一泓塘水。 吃完中饭上学,孩子们要到学堂里要睡上一两个小时,由老师守着,清点到校的人数。这时,经常发现一些座位空着,老师拿着竹板沿墩台的池塘寻找,只见一群孩子正在“打泡湫”,玩得起兴,“扑扑扑”地抛水声一阵接一阵,好不热闹。老师不声不响地走到塘边的“跳码头”,从树杈上收下汗衫、短裤,返回学校。塘水中的孩子们见势不妙,只好上坡。一个个抹抹脸上的水,甩甩胳膊,踢踢腿,光不溜秋地赶到学堂,等候着一场训斥。“孩子们,你们私自下塘玩水,这很危险,是不允许的。今后绝对不能这样做!”老师好言相劝。 上午上课不能偷着“打泡湫”,孩子们改变了方式,放学后的傍晚或是周末休息时,池塘里又热闹起来。会“打泡湫”的一下水就打得扑扑地响,向塘中央游去;小一点不会玩水的孩子就抓着塘边的跳板浮着身子打起来;稍大一点的孩子从家里抱来小木板,端来木脚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学“打泡湫”(那时乡村无救生圈);有的母亲守在一旁看着,给孩子腰间系一根绳子,好掌控下塘玩水的孩子;有的家长也说说要让孩子注意,玩的时间久了,也就不在乎了;也有的家里管得不太严,放“敞绳牛”,说孩子不能关在屋里长大。水乡种田,哪有不下水的,不能让孩子“碇秤砣”。那一代人就是在这种方式里长大,他们大多数都会“打泡湫”,就是掉在水里至少能够保住自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在挖塘泥,给“秧脚田”上底肥的同时,也给池塘洗了澡。池塘四周绿树环绕,路边野花清香,好一幅别致的画面。有人说,这口塘与大河通连,经常管涌,不断涌出清水。是啊,池塘连小沟,小沟连小河。沟塘水路活,活水自然甜。绿水长流,池塘长清。老辈子开挖地沟塘靠谱!好一塘天然的“自来水”,好一个天然的“游泳场”! 而如今,池塘水面浅了,淤泥深了,小沟阻塞了,水路不通了,塘水浑浊发臭,人们不敢下塘,更不用说“打泡湫”了。 我们在教育孩子如何防溺水、懂得自我防范的同时,也该领着孩子走出家门去亲近一下大自然,让孩子学一学“打泡湫”。而今,学校部门、广播报纸、网络平台无一不在宣传防溺水的重要,防溺水的教育可谓重之又重。我们既要“堵隐患”,又要“重疏导”。让孩子们既懂安全防范,又会游泳自救,防管兼备。 现在,乡村振兴在望,各地已建立“河湖长制”,主干河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河水清悠,河坡干净。如果再做一番检测,没有血吸虫,在大人的监护下,带孩子去学“打泡湫”,那真是难得的童年回忆。 天蓝,水碧,地美的乡村,多么令人神往,那真是小朋友们向往的广阔天地。 |